潍·壹丨⑫穷山村“变”出个“齐鲁样板”

··

  编者按:这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语一句,都蕴藏着文化的内涵;这里,积蓄了几千年的力量,一时一刻,一帧一画,都迸发着向上的生机……走进山东潍坊,寻找潍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重磅专题《潍·壹》,探访潍坊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焦雪 于明效 潍坊报道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近有碧绿沉静的水、远有苍翠葱茏的山,更有美如画作的景与生活富足的人……蓝天白云下,美不胜收的乡村生态画卷尽收眼底,村民们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诗意地栖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齐鲁文化的熏陶,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乡村发展的新图景。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诗画田园与科技互联并行并重、农村产业与旅游休闲融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数年前,面对的却是村子的衰落与贫穷、资源的匮乏与闭塞。如何让旧貌换了新颜?如何把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齐鲁样板”的生动教科书?或许,我们在马志海那双与眼前一派繁荣景象“格格不入”的满是泥泞的大水靴中找到了答案。

  春风吹来百花香 一朵梨花富一方

  走进潍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西许戈村,宽敞洁净的道路,墙壁上精美的图绘,沿街几栋白墙黛瓦的建筑,建筑上诗意满满的“青云小镇”设计图标……都展现出新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底蕴,整洁的村容与亮丽的风景交相辉映。

  西许戈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志海脚上那双大水靴格外扎眼。当日记者采访时,天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马志海除了到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外,还要马不停蹄到梨园、荷花园、生态观光园检查与调度,因此在阴雨天“靴不离脚”已经是常态化。

  马志海如数家珍,西许戈村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此,由许氏立村,名曰“西许阁店”,后改名为“西许戈庄”。村里共有居民425户,1716人,村子地处安丘的城乡结合带,西临青云山民俗风景区,南侧与紫薇庄园、太空农庄和正在开发的青云田园综合体相邻。

  近几年,农旅融合让村庄变成了景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美丽乡村的画卷不断铺展。而在此之前,西许戈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集体增收渠道变窄、形式单一,群众致富门路减少、困难增多,社会治理较为复杂、挑战巨大。

  早些年,西许戈村集体收入仍靠承包地、五荒地的承包租赁,一包几年甚至十几年。富一时富不了一世,虽然近年来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大量资源集中到了个人或企业手中,却造成了“大户富”“集体穷”的局面,村集体增收面临“手中没把米,唤鸡都不来”的境地。

  受人口老龄化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村里青壮年劳动力远远不足,不少妇女、老人因照顾家庭无法适应企业正常生产节奏,只能赋闲在家。一方面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有合适劳动力却无工可做,企业招工难、群众务工难的矛盾凸显。

  同时,因村集体积累薄弱、增收乏力,造成各项民生事业难兴办,干部难、群众怨,基层工作难以开展。更为现实的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闲散劳动力不断增多,他们或聚众玩乐,或闲散在家,给社会治安、基层治理带来不少隐患甚至负面影响。

  特别是农村一些老年、弱残等群体,自己没有收入,纯靠亲属救济,生活质量差,心理负担重,影响家庭和睦,更做不到共同富裕。因此,这便成了基层党组织的一块“心病”。

  穷中求变,要想彻底走出穷境,就得从找到根源开始,锚定目标,锲而不舍。马志海介绍,西许戈村“蜕变”共四个阶段。

  1948年—1983年,村里处于传统农作阶段,村民主要以桑蚕养殖与黄菸种植为生。1983年—1999年,受制于村内没有地下水的弱点,村里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发展遇到瓶颈期。1999年—2018年,村集体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西许戈村真正走上了“变”的道路。

  而这个“变”的源头,还要从“梨”开始。

  1999年,在地方党委和省农业专家的支持下,西许戈村党支部决定发展以黄金梨为主的果树种植业,但惯于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村民迟迟不敢行动,种梨树的项目在推广阶段便遇到了困难。为带动村民的积极性,村党支部书记陈为合、副书记马志海等5名党员蹚水摸石,率先种起梨树,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240户村民种上黄金梨。

  而后,西许戈村村委实施“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陈为合等5名村干部,又发起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黄金梨”商标,实行统一栽种、统一修剪、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种植经营模式,为“千亩黄金梨园”的打造奠定下坚实基础。

  2015年,西许戈村生态梨园被南京市国环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绿色有机食品。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产业为支撑,只有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乡村才能真正实现振兴,村民才能过上好日子。”马志海表示。为实现这个目标,西许戈村从2018年开始又将发展方向转到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上面来,走上了固链、强链、增链的新路子。

  目前,西许戈村年产优质梨360万公斤,实现年经济收入1500余万元,梨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

  如今的西许戈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红瓦白墙,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一条条硬化巷道干净整洁,休闲设施一应俱全。“让村民过上原本遥不可及的幸福生活,才是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马志海表示。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村委专门设立妇女儿童家园以及志愿服务站、“四点半学校”等功能室。并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梨乡”爱心扶贫基金,每年将村集体收入的20%注入基金,并发动在外能人、爱心企业、爱心组织为基金注资,同时依托“梨花节”“采摘节”等节会载体开展募捐,多渠道保障基金稳定。

  考虑到贫困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无人照料、做饭不便的问题,村委特开设爱心食堂,为村里17名贫困户、孤寡老人等人员提供爱心午餐。逢春节、中秋,村集体都会给村内老人发放节日礼品;7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时都可享受到免费的生日蛋糕及生日宴席;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让他们感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对于居家无法到食堂就餐的特殊群体,由值班村干部送餐到户,真正实现让全体村民共享村庄发展成果,推动了村庄的社会和谐发展,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

  乡村旅游探新意 多样业态激活力

  敬畏历史者,历史必以厚待回报之;传承历史者,历史亦会予以慷慨馈赠。西许戈村,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岁月的长河在此沉淀下诸多珍贵的印记。村内不仅有始建于明朝的杨公井、神秘的海眼井,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凤凰沟以及见证着战争烽火的凤凰岭抗日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为积极响应“千万工程”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宏伟规划,西许戈村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大胆尝试,大力推进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在产业转型关键节点上,成功“融”出乡村振兴崭新“模式”。

  在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党委的坚定支持下,西许戈村全力以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心完成生态梨园观光区的打造、垂钓中心的建设、乡村记忆中心的落成、凤凰岭旅游观光道路的硬化工程、杨公井古迹的修复工作以及大型综合活动广场的修建。深度挖掘人文、地理、历史等丰富资源,并对各方面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在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巧妙融合中,西许戈村收获到显著成效。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促使当地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极大地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且使得村庄知名度和荣誉度大幅提升。新模式的衍生,吸引着无数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游览,年游客人次竟高达20万。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3.23万元。

  如今,西许戈村已成为新农村经济体发展的一面旗帜,辐射和带动作用已然彰显。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潍坊市乡村振兴带头村、潍坊市AAA级景区村庄、安丘市美丽村庄、安丘市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

  一花独放嫌春少 百花齐放春满园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西许戈村的现状。村内一处手工坊里,两位村民正趁着雨天赶制手工盖垫赚“零花钱”,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老人今年已八十多岁。经由她们做出来的盖垫三件套礼盒,可以在市场卖到150元。

  这,就是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低收入家庭、老人等特殊群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民共同富裕,成功探索出的“共富工坊”模式。目前,西许戈村盘活联建村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由村集体入股,建设服装加工、手工制造等4处共富工坊,为村内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2024年以来,发展中心经多方面探索,建立起“工坊+村集体+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上联政策、内联资源、外联市场,动员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历史传统、产业优势,用一个个“小工坊”托起“共富梦”,已建成针对老年人、居家妇女、青年人、农民、残疾人就业的共富工坊26个。

  谈及“共富工坊”模式建立的初衷,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田国亮介绍,发展中心北依景色秀丽的大汶河,风光旖旎的青云山、烟波浩渺的青云湖坐落辖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潍新高速铁路、国道206、省道221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但辖区内西许戈村及周边村庄缺少二三产业的支撑,仅靠传统梨业种植无法推动农民发家致富,如何破题?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田园景观优势,闯出一条农旅融合、共同致富的新路?最终,发展中心把目光投在了休闲观光农业上。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想要加快脚步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就要在思想上破冰,行动上突围,打开村门寻求合作发展。为此,发展中心推行青云小镇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建设,依托许戈社区党委建立青云小镇联合党委,实现跨村联建。

  联建村以西许戈村为“圆心”,整合柳杭十里泉村、友戈村、许戈村、胜利何家屯村、夹埠村资源,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路径依赖,把联合村庄的资金、项目、人才、土地、劳力、生态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抱团协同发展,实现以强带弱、抱团共富,让村级集体经济“热”起来,让周边村也挺起“腰杆”。

  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首先要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青云小镇联合党委牵头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建设黄金梨共富市场,实施“联合党委+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土地流转,通过将各联建村土地资源的整合,目前黄金梨种植总面积达1200亩,助农增收300万元。

  当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开启“感受乡村、聆听乡音、留住乡情”的新格局,进入品质化发展阶段,在乡村旅游上做出“新”东西,是留客的关键之举。西许戈村虽依托梨树做起乡村旅游,但梨花节和果品采摘比较单一。为此,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紧跟热点,以特色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双增收”。

  西许戈村西侧,有一片人工打造的荷花池,名为“荷塘月色”。满池荷花含苞待放,吸引游客拍照打卡。在此之前,这里曾是一处杂草丛生的废弃砖窑厂。这处废弃窑厂的“华美转身”,也为接下来的资源配置规划提供了有效参考。

  村里顺势利用旧窑场、坑塘等闲置资源,倾力打造青云农场项目。同时,吸引外来资本注入,成立共富公司,联合投资310万元建设起集美食广场、青云农场、荷塘月色、城市菜园、田园餐厅、非遗大集6大板块为一体的网商小镇。实现了游客来此可“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观景”,让农事变乐事、农趣变乐趣,把乡村旅游真正发展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截至目前,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已连续举办5届梨花节,结合游客新需求、新期待,因地制宜打造“文化+美食”消费新场景,拉动游客消费,拓宽周边百姓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形成村集体自主运营、群众普遍受益的发展新局面,各联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2024年梨花节开幕期间,各地游客购买村民手工制作的盖垫、风筝等手造产品,品尝梨花水饺、梨花饼、梨花膏等特色美食,最少给村民们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连卖雪糕、爆米花的村民商户,每日流水都达到了4位数。”

  一子落,满盘活。在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的带领下,青云小镇的“梨花节”逐步成为乡村旅游亮丽名片,许戈大梨等农产品品牌远近闻名,青云田园综合体、紫薇庄园、太空农庄等20家农场农庄发展迅速。休闲农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不断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田国亮介绍,西许戈村共富工坊模式,曾吸引东营垦利、潍坊峡山等地多个街道前来观摩学习;青云小镇联合党委示范点,今年先后迎接省委组织部、潍坊市委组织部及外来调研学习30余次。“通过党建引领,最大限度地盘活资产、用足资源、扩大产能、吸纳就业,实现农民近距离、多渠道就业增收,真正将共富工坊打造成强村之坊、富民之坊、助企之坊。”

  “以西许戈村为出发点,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大汶河全域共富工坊的建设。”田国亮表示,“下步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内民宿、餐饮等适应当下消费群体的需求;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大媒体网络,不断扩大西许戈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周边村纳入,以强村带弱村,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农文旅“三曲合鸣” 富美兴共绘锦绣

  据《2024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介绍,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九千亿元,旅游业对乡村经济振兴意义重大。2024年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当地旅游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还可以保护孕育于乡村的中国传统文化。

  当前,乡村振兴的浪潮汹涌澎湃,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正猛,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列为首选。西许戈村的“变”,只是潍坊市农旅、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纵观潍坊,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引擎,推动多层次、多方位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走进潍坊的乡村,就仿佛走进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旅游元素相得益彰。数年前,潍坊就已经把旅游业发展的目光聚焦到村庄,引导具有一定基础的村庄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休闲内容,创新开展景区村庄创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以昌乐庵上湖村为例,曾经的贫困小村,如今凭借着生态农业观光园和采摘体验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客们不仅可以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感受农耕的乐趣,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寒亭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传承数百年的风筝制作和木版年画工艺,让游客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可以参与风筝的绘制和年画的印制,带走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纪念品。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诸如青州市弥河镇落后的桐峪沟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开发民宿,在保留老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每套民宿的命名融合了青州本土文化及桐峪里的文化,桐峪里民宿村已辐射潍坊、淄博、北京等30个城市;临朐县隐士村,充分挖掘隐士文化、生活、民俗、物产等,做大做强柿子产业,做实做活乡村旅游文章,实现了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让全村贫困户脱贫摘帽,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潍坊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与独具一格的文化元素。

  数据显示,潍坊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5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90个、潍坊市景区村庄171个;星级民宿18家,国家乙级民宿1家;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创建单位3个。

  2023年,诸城市入选文旅部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寒亭区西杨家埠村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青州市邵庄镇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青州市王府街道、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村、诸城市常山社区蔡家沟村3个单位获评首批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24年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化“文旅+”行动,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农文旅融合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加快构建“大旅游、大农业、大产业、大发展”格局,如何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和长久竞争力,将是值得我们持续探索和思考的话题。

责编:魏静
审签:张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