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而无名丨上海交大老师忆黄老:他安心做事的态度对学生成长很重要

··

  海报新闻记者 赵恩 刘敬怡 上海报道

  “敬爱的黄旭华学长,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敬爱的黄旭华学长。”2月7日,上海迎来了年后第一场寒潮。强冷空气的侵袭使上海的温度跌至零下,然而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却仍有人不惧寒意,悼念“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交大校园内的追思横幅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交大沉痛悼念校友黄旭华

  傍晚6点多的旭华路上,几名交大老师正在悬挂追思横幅,见到有人来悼念,便热心地为其指路。“去木兰船建大楼,那边有献花的地方,花也准备好了,你们可以直接去。”其中一名老师说。

  交大船建学院楼前,黄旭华题写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在灯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船建学院楼前

  2月7日晚的交大校园,因学生尚未开学颇为冷清,可在船建学院楼内,仍时不时能看到前来献花的人。“誓做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要有信仰、有理想,还要有本领。科研发展永无止境,在创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在黄旭华院士专题展上,面对黄老的寄语,有人陷入了沉思。

  “五十年代他被调到北京去,那时候谁都不知道他去哪里,连他妈妈也不知道。”7日晚8时许,一名工程力学系老师带着自己的儿子前来献花,他们在黄旭华院士的照片前深深鞠了几躬。他表示,来交大十几年,时常听到黄院士的事迹,在讲课时也会提到黄院士,其中最让他感动的,就是黄院士隐姓埋名30年的故事。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培养,一个是学术的深挖,一个是做事情的态度。他(黄老)不仅是在技术上有突破,而且能够安下心来把事情做好,这对学生将来走上人生道路很重要。”他说。

交大师生向黄旭华献花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1945-1949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2014年,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称号;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获评“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旭华曾隐姓埋名30年。此前他在《开讲啦》栏目中自述,1958年他从上海调到北京,临走前,领导只告诉他出差到北京帮助工作,因此他连行李都没有带。父母多次写信问他,他也闭口不答。

  直到1987年,他才将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寄给母亲。母亲看到文章中的黄总设计师,才知道那个30年没有回过老家的“不孝子”,竟然就是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正如官方发布的黄旭华生平中所说,黄旭华同志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在“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上,黄旭华曾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责编:吴军林
审签:魏 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