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开新局|大报重磅!“三个十大”看烟台

··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卿 从春龙 杨秀萍

  7月4日起,大众日报及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走在前 开新局”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市基层一线调研采访,集中展现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生动讲述各地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山东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三期报道,“三个十大”看烟台,包括:“十大创新”看烟台、“十强产业”看烟台、“十大扩需求”看烟台全媒体报道,以及专家点评、视频报道、数据图示等。

  “十大创新”看烟台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烟台——

  创新基因锻造工业强市

  □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杨秀萍

  7月4日,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天成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直径达数米的风电轴承整齐排列。作为一家致力于风电大直径轴承设计与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交付运转的2万支大直径轴承实现零故障运转。

  “减轻风机长时间运行对轴承的磨损,以及轴承润滑脂更新维护是行业难题,困扰企业多年。”天成机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东东告诉记者,公司一直想开发一款免维护轴承,既能提高轴承的耐磨损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还能为风电相关企业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省成本。

  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落户烟台,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其在镀膜以及高性能润滑脂两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让免维护轴承成为可能。“实验室围绕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绿色制造三大模块,确定了特种润滑材料与技术、仿生材料与技术、精密制造材料与技术等11个方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乔竹辉介绍,实验室已布局建设3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研发中心,组建由院士、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11个。

  烟台,是一座因工而强的城市,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加快复苏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去年,烟台市启动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跨越。烟台市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建立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进入“十四五”,烟台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今年,烟台市围绕落实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制定了85项重点举措,并明确了实施路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进一步增强城市创新力。

  “超前布局,突破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让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成为创新的策源地。”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许博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烟台将加快推进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等一系列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开展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力争实现一批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

  7月8日,在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十几位参观者立于大屏幕前,屏幕上是参观者的实时红外影像。“这是我们基于12微米红外芯片研发的世界首款130万像素热成像测温仪,一分钟可以对600人测温,最远测温距离能达到20米,获得第三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自成立伊始,便走自主研发红外传感器之路,从35微米到14微米、12微米、10微米,再到8微米,不断刷新纪录。

  从“0”到“1”是原始技术创新,从“1”到“10”到“N”则意味着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依托睿创微纳的技术优势,烟台市积极布局光电传感全产业链。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项目A区已于今年6月启动建设,现有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静电吸盘产业化等4个在建项目。B区主要用于承接转化A区孵化的产业化项目及扩能扩产项目,计划2023年启动建设,带动烟台崛起为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微纳传感产业高地。

  加速科技创新步伐,营造良好创新服务环境是关键。7月3日,山东省高层次青年人才烟台对接交流会暨2022第二届驻烟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烟台举办。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41项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烟台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

  烟台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烟台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42家,2861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烟台市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体系建设,先后搭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为涵盖烟台各个优势产业的创新高地。

  烟台围绕落实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推出85项重点举措

  握指成拳,凝聚创新合力

  □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杨秀萍

  改革创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今年,烟台市聚焦落实省“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推出了85项重点举措,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合力,打出创新发展的组合拳,明确实施路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汇聚创新要素,产业生态圈升级扩容

  “我们这台涡轮压裂车可以卖到2500万元人民币,这台25兆瓦的涡轮发电机组单台价值1亿元人民币。一台设备的价值可以顶十几万台吹风机,这样值吗?”7月6日上午,一场不一样的发布会在杰瑞集团的一楼展厅进行。杰瑞集团董事局主席、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孙伟杰在台上介绍一款超静音的高速吹风机。孙伟杰的一句自问,恰恰也是参会者最关心的问题。

  22年前,孙伟杰主导创立了杰瑞集团,如今,杰瑞已成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油气设备。

  孙伟杰的目标不在于一台电吹风机,而是要打造一种由工业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络化协同和平台化设计新模式、新业态。橙色云将杰瑞集团深耕制造业20余年实践经验,结合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和痛点进行沉淀,自主研发了橙色云协同研发平台,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和产业链资源供给,有效补齐中小微企业人才供给不足、关键基础薄弱等短板。

  这款吹风机,正是来自国内外众多工程师在线协同研发的成果之一。此外,橙色云生态链的拖地机器人、补水仪、电动牙刷、冲牙器等一系列产品已上市。记者了解到,目前,橙色云已经会集了全球32万名注册工程师,涵盖石化、化工、机械、汽车等22个行业,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超5万家。

  烟台持续做好产业生态创新,聚焦“全链条”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精准发力,深入推动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激发产业活力。

  7月的芝罘岛,一座座海上“巨无霸”高耸入云,这里就是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加工车间里,钢花飞舞,流光溢彩,由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正在这里建造。

  “船长133米、宽53米,可以在70米的深海作业,一次能吊起2200多吨的钢铁结构。我们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在钢料加工区,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长勇告诉记者,该安装船将成为国内装载能力、吊重能力、作业水深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

  中集来福士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不仅做出了“蓝鲸1号”“蓝鲸2号”这样的大国重器,还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海上钻井业务,到海洋牧场建设,再到海上风电开发,中集来福士交出了一份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沉甸甸答卷:蓝鲸系列平台助力南海油气大开发,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长鲸一号”“耕海一号”等24座海洋牧场平台相继投放,推动海洋渔业走向深远海;在海洋清洁能源领域,推出了自主设计的“3060系列风电安装船”,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再加速。

  以创新破局求变,烟台市打造汇聚创新要素“强磁场”,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蓬莱区瞄准海上风电发展重大机遇期,建设海上风电母港,如今已会聚几十家相关企业;海阳市抢抓首次海上发射机遇,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目前,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已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超百亿元。

  搭建平台,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7月3日,山东省高层次青年人才烟台对接交流会暨2022第二届驻烟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开幕,现场发布41项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揭榜挂帅”榜单,集中签约12项产学研转化项目,还为42名人才科创顾问、创新创业导师颁发聘书。

  通过对接会连线,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姜爱莉成功牵手烟台固特丽生物科技公司,成为公司的“人才科创顾问”。“企业可以加速我们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也希望企业能从教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实用的工程案例。”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烟台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出台了一揽子惠及面广、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今年累计发放政策资金9666万元,预拨市级配套资金2.11亿元,为各类人才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孙久常博士是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合成工艺研究员。到烟台高新区工作两年,他亲身感受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除了对博士一次性20万的购房补贴之外,政府每年还会发放36000元生活补贴,这些政策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也坚定了我扎根烟台搞科研、谋发展的信心。”

  从高处俯瞰八角湾,塔吊林立,大型工程机械巨臂挥舞,一个个集智聚力的高端科创平台正加速崛起……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八角湾国际科创中心一期、省农科院胶东创新中心一期已经建成,八角湾教育科技产业园主体完工,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未来,八角湾新城将建设成为烟台的创新策源地、高端人才的聚集区。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聚焦“烟台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系统谋划了“两区两廊”,建设“六大创新体系”,大力布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乔竹辉介绍,实验室目前已启动3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研发中心,组建由院士、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11个,人员达到100余人,与全市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服务企业80余家。

  以产业引才,以平台聚才。近年来,烟台市围绕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7个,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1家,拥有省级实验室2家。通过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海外人才“吸引计划”、青年人才“百千万”集聚计划、创业人才推举计划,今年以来,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54人、外籍专家136人。全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达8家,居全省首位。

  创优环境,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

  “现在开公司真是越来越方便,一张营业执照加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可以开业经营了。”日前,市民时先生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业一证综合窗口拿到了营业执照和行业综合许可证。

  今年以来,该区扩大“证照同办、多证联办”服务范围,对饭店、旅馆、药店等50个行业大力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关联的多张经营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将一个行业经营审批涉及的“多事多流程”整合为“一链一流程”,并以一个二维码的形式将多张许可证信息加载上去,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

  烟台市围绕政务服务、企业开办等19个领域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目前34个部门、124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6月28日,烟台市芝罘区委党校项目负责人拿到了项目开工所需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总耗时2个小时。前期,该区已有蓝白食品加工物流园项目、玺萌小学等多个项目实现“四证齐发”和“拿地即开工”。

  为加速项目落地,烟台市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展提前介入、模拟审批,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四证”。目前,全市“四证齐发”重点产业项目已达50个,平均压缩开工时间60日。

  “各个项目每月要达到什么进度,完成情况如何,一目了然。如果晚于规定时序,就要到现场实地督导,查找原因,加快推进。”在烟台市挂图作战总指挥部,墙上贴满各种作战图、进度表。指挥部推进保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于海峰告诉记者,为确保全市重点工作高效推进、按期完成,烟台市创新挂图作战机制,建立挂图作战、动能转换两个可视化督导平台。

  “通过手机App可以随时查看进度,市领导和各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能看得到。根据项目进展快慢,给予‘红黄蓝’三色标识,一旦被‘红牌’压力可想而知。”于海峰告诉记者,通过挂图作战、“三色”管理、强化跟踪问效等一系列举措,70%以上的重点项目实现了提速。

  “5月份18项攻坚任务提前突破、进展顺利,3个单位未完成预定目标或进展缓慢……”今年以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实施“百日攻坚”竞赛打擂,坚持每月一通报、每季度向工委一汇报。一二季度共计梳理分派57项攻坚问题,已解决31项,推动27个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开工。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为强化党员干部本领,提升创新执行力,烟台市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行动,组织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活动,为决战决胜“五年取得突破”提供强大干部队伍和思想基础。开展“擂台打擂、赛场赛马”,常态化评选“干部执行力先锋标兵”,按实绩分类授予“羚羊奖”和“蜗牛奖”,力促各级干部严起来、紧起来、跑起来,推动烟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短评

  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 大众日报记者 从春龙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一个因工而兴、因工而强的城市,烟台市创造了不少辉煌成就。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烟台市以“二次创业”的姿态,转变要素驱动发展方式,更大力度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激发社会创新力,必须激发起企业的积极性。荣昌生物埋头十几年心无旁骛作研发,2021年有两个国家1类上市,目前还有多个新药进入中试或临床试验阶段。万华化学近些年打破20多项“卡脖子”技术,申请了3000多项重要发明专利。

  “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干。”企业安心作研发搞生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烟台市以最大的诚意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建设科创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今年烟台市召开“明方向明规矩明底线、强担当强本领强执行”大会,动员各级党员干部以苦干、实干、加油干的实际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通过挂图作战、“红黄蓝”三色管理、“羚羊奖”和“蜗牛奖”等一系列举措,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创新需要良好的土壤。这个土壤包括有利的体制机制、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载体的建设、创新要素的汇集,以及企业和企业家的努力付出。天时地利,形成强大合力,高质量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十强产业”看烟台

  实施制造业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全面推行链长制,烟台——

  新动能在这里拔节生长

  □ 大众日报记者 董 卿 杨秀萍 从春龙

  黄海之滨,玉水河畔,一座占地3.2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的蓝色药谷·生命岛正拔节生长。

  “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工170天,顺利完成了21423根桩基施工,一期52栋单体楼封顶25栋,剩余27栋将于本月底全部封顶,为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奠定了基础。”7月5日上午,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负责人谭剑钊介绍。

  “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是烟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项目进一步加强医药产业前沿和原始创新领域布局,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迈进,推动一批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姚宝鑫说。

  从蓝色药谷·生命岛一路向西约十几公里,便是绿叶国际医药产业园。在这里,多个省市重点医药产业项目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设。

  绿叶制药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获批上市,是我国首个展开全球注册的创新微球制剂;博安生物博优诺不断扩大产能,产品覆盖全国700多家医院;派诺生物10亿剂新冠VLP颗粒疫苗项目投入试生产,在国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片总投资60亿元、占地389亩的专业医药产业园区,为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眼下,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蔚然成势,全市生物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2021年,烟台市新获批上市药品、二类以上医疗器械产品80种,创新药获批数量占全省一半,其中一类新药获批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二。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烟台市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的重要一环。对接省“十强产业”行动计划,烟台市积极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城市重大机遇,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9个产业集群,同步超前谋划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N个前沿性产业。

  在此基础上,烟台市对各个产业逐一掰开分解,细化为16条重点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改革。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由市长任“链长”,创建“一平台、一队伍、一基金、一联盟、一集团”的“五个一”产业服务体系,力争到202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城市。

  绿色石化产业是烟台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烟台“9+N”制造业集群中占有重要一席。“我们着力构建三大增长极,‘东极’重点推进总投资176亿元的万华乙烯二期和总投资300亿元的22个延链补链项目建设;‘西极’加快推进总投资1493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极’重点布局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通过‘三极’支撑,产业产值由千亿级跃升到三千亿级,打造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烟台市副市长牟树青说。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在海阳市南部海域37公里处,一架架巨型“风车”悠悠转动,徐徐海风由此神奇般地变成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牟树青介绍,当前,烟台市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谋划推进总投资5500亿元的130个清洁能源项目。其中核电海上风电领域,加快推进列入省海上风电规划的50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力争国电投半岛南V场址海上风电年内并网发电。同时,加快3个LNG、海上光伏等项目建设,今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如今的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新动能正在加速集聚。去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3.7%,“四新”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7.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42家。截至目前,全市获评山东省瞪羚企业的企业数量累计达到200家,居全省第三;“独角兽”企业累计达到7家,居全省第二。

  烟台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

  念好“新”字诀 激活新动能

  □ 大众日报记者 董 卿 杨秀萍 从春龙

  烟台因工而兴、因工而强,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跨越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跨越、早日建成制造业强市,是烟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对接省“十强产业”行动计划,烟台市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医药、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清洁能源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链长制护航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抢占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盛夏时节,满是青松翠柏的磁山脚下,万华化学集团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静谧的实验楼里,研发人员进行着各种复杂实验,一项项技术成果正在这里孕育。

  “中心以‘未来、创新、高雅、节能、环保’为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产业特点,致力打造园林式、综合性、可持续的科技创新高地和中国化工行业研究能力最强、全球一流的研发中心。”万华化学集团全球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科技管理部部长胡兵波介绍。

  磁山向西60公里,万华化学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已于今年3月份正式开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万华第三代低碳甚至零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化工产业是烟台市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是烟台市五个千亿级产业之一,现已形成多门类产业体系,规模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在地方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发展格局下,烟台市把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抓手,锚定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目标,全力培育产业发展沃土,推动绿色石化产业向链条化、园区化、智能化方向稳步前行。

  如今烟台高端制造业的版图中,绿色石化产业“家底”厚实,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烟台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品种和门类最为齐全的产业基地;省内首个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高端聚烯烃产品产业化。

  走进位于莱阳市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内的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个高标准的数字化总装车间呈现在眼前,通过现场管理平台的屏幕,在岗人数、产量同比、质量检测、计划完成率等一目了然;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一辆辆崭新的轻卡缓缓驶下生产线,一眼望去十分壮观。

  “目前,我们有400多名相关人员扑在一线,最近每天下线150-160台,平均3分钟就有一辆整车下线。”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战略筹备组组长陈峰向记者介绍,今年,公司还将投资1亿余元,建设商用车试验基地,打造集试验试制、来料检测、计量理化、综合办公于一体的研究中心,致力于以整车为龙头,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商用车产业集群。

  在烟台,传统优势产业正通过补链延链和科技赋能,迸发出新的活力。“绿色石化产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产值1559.7亿元;有色及贵金属产业推动行业重整、产业转型,大力拓展工业应用领域,开发黄金精深加工产品;汽车产业坚持传统能源车和新能源车双驱动,努力打造百万辆整车基地。”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田序润介绍。

  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前不久,我们一口气引进了三个大项目落户东方航天港,实现了同步启动建设,对海阳航空航天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近日,在位于黄海之滨的海阳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海阳市航天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徐文向记者介绍,随着项目投产达效,东方航天港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

  东方航天港是海阳经济版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出海母港首次成功海上发射,海阳便着眼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迅速规划布局、落子成势。

  “我们举全市之力,打造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努力将海阳建设成为商业航天的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介绍。

  在海阳,不仅有航空航天产业,还有以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今年4月1日零时,“暖核一号”海阳核能供热项目圆满完成首个供暖季供暖任务,持续供热143天,累计提供清洁热量200万吉焦,供热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放介绍,随着核电后续机组的建设,未来还将为烟青威地区提供2亿平方米的供暖能力,并同步研究推进核电海水淡化、水热同产同送等更多核能综合开发利用新领域。

  眼下在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正加速裂变,成为经济强力崛起的重要增长点:清洁能源产业规模体量全省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形成涵盖智能终端等的特色优势产业链,2021年实现产值1113.3亿元;生物医药以重大疾病防治和原始创新为重点,今年1—4月实现产值57.6亿元。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不仅凸显了企业的硬实力,更彰显了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真功夫。2021年,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款世界级原创生物新药先后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更让荣昌生物以创新者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

  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房健民说,荣昌生物已经建成了一支由30余名专家人才领衔的近千人新药研发注册队伍,未来将针对尚未被满足的重大临床需求,持续推出更多原创性生物新药,全力推动中国原研药走向全球。

  光电传感产业是烟台市重点打造的16条产业链之一,也是烟台黄渤海新区面向未来布局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眼下,以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该项目是山东省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两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将构建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封测及材料、装备的光电传感产业生态,建设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光电传感产业园区。

  向深远海要新动能

  一产渔业联袂三产旅游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烟台市莱山区四十里湾渔人码头外侧海域、距离海岸线2公里的位置,一朵直径80米的“海上花”给出了答案:体验“渔夫垂钓”乐趣、品尝“海洋主题”餐饮、欣赏“海上看烟台”美景……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尉岩告诉记者,周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三四百人,不算养殖就能有4万元收入。

  “海上花”大名叫“耕海一号”,是集渔业养殖、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综合平台。尉岩介绍,“耕海一号”在主体结构设计和技术层面进行了突破,诸如可移动坐底式结构、新材料网衣、智能化设备等都是创新,这才有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和海洋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的城市之一,烟台是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最多的城市。最新数据显示,烟台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的1/8,数量居全省首位。

  耕海牧渔、挺进深蓝,离不开海工装备的保障。近日,记者在位于烟台市蓬莱区的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看到,一根长74米、直径7.5米—8米、壁厚10厘米、重1055吨的钢管,静静地躺在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的10万吨码头上。它是单桩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套笼、塔筒、主机和叶片等部件,都要靠这根“定海神针”才能牢牢地扎根海底。

  “这是为山东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项目生产的,这个项目共需要单桩60根,大金重工承担其中30根的生产任务,8月底前全部交付完成。”大金重工总经理高飞说,山东规划建设了半岛南、半岛北、渤中等大型风电基地,装备需求量巨大。

  与大金重工一墙之隔,是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叶片的生产。前不久,随着自重46吨的大功率海上风电叶片从蓬莱港8号泊位平稳吊放在“华波7”轮甲板,全球港口最长风电叶片吊装纪录刷新为103米。

  “103米,是我国目前已下线的最长的风电叶片,由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国告诉记者,这标志着公司已具备百米级大功率海上风电叶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能力。

  作为海洋强市建设强劲的产业支撑,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2户,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蓬莱中柏京鲁船业、大金重工等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集群,相关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烟台市将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正在实现从蔚蓝到深蓝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

  短评

  找准产业定位“航向标”

  □ 大众日报记者 杨秀萍

  烟台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始终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之路,拥有厚实的“家底”,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40%。如何保住这份“家底”,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到制造业强市的跨越?

  烟台首先做的,就是找准产业定位“航向标”,即对接全省“十强”产业,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进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在转型升级上“走在前”。

  “把牢实体经济主攻方向,加快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优势转变,率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烟台第十四次党代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总的路线图,更加明确要塑造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最初的蓄势到全面成势,烟台始终在大力发展制造业上下功夫,以谋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向智能制造大踏步迈进。

  对于县域而言,找准产业定位,打造特色支柱产业同样重要。烟台各区(市)产业定位精准清晰,立足特色优势,一心一意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发展潜力,逐步将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找准定位才能走对路子。放眼整个烟台,生产、投资、制造业等领域的一系列数据表明,重视制造业提升、重视实干实绩的务实思路,正逐步见效。

  “十大扩需求”看烟台

  科学规划推动错位发展,产业导入提升城市能级,烟台——

  建设“五个新城” 激活发展引擎

  □ 大众日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杨秀萍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蓬莱新城内,山东嘉信新材料年产17.2万吨染料及中间体项目建设现场,办公楼、辅助车间、中控间等6栋单体基槽已经全部开挖完成,计划在9月份全面封顶。“项目总投资22亿元,将建设多条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自动化生产线。”嘉信染料董事长张善生说。

  扩内需,需要有新思路。烟台摸清家底,科学规划,精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选取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5个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城起步区建设为发力点,实施“五城驱动”战略。“五个新城”既是新旧动能转换、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的主战场,更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聚能环”,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包括嘉信新材料在内,在蓬莱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正有8个重大项目在建,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总投资484.5亿元的万华一期、中节能万润新材料、泰和新材料、园区基础设施等4个项目已于3月底集中开工。作为烟台城市副中心城区,蓬莱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以城聚产,产业导入是新城建设的根本支撑。牟平新城作为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依托蓝色药谷·生命岛和超级工厂两大片区,医用同位素、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康复辅具与医疗器械、医美等产业快速集聚。现已签约东诚药业等项目16个,储备特医食品生产和检测平台、福安药业等意向项目30多个,总投资252亿元的29个重点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

  坐拥三港一站(空港、海港、保税港、环渤海高铁大季家站)的八角湾新城,本是一处战略留白区。但如今,已成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创新创业融汇一体的科创之城,不断释放强大的磁吸效应。烟台哈工程研究院建成投用,180人的教授专家团队,1250名硕士博士进驻校园;烟台大学科教园区2023年9月招生开学;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2023年年底建成;卫生健康职业学院2024年建成投用;荣昌制药、美瑞新材等上市公司研发总部先后落户……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模式创新,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平滑财政支出,通过招大引强激发城市运营活力。”八角湾新城推进服务中心主任于春光介绍,相继引入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大型央企,参与新城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PPP模式占政府投资的80%;引入国家体育总局中体竞赛公司,负责体育公园赛事组织和运营管理;引入国内一流会展机构,运营管理会展中心。

  作为烟台中轴线的夹河,串起了幸福新城和夹河新城。北靠滨海一线,西临夹河东岸,一场关于“幸福”的蝶变正在上演——幸福新城配套小学8月即将竣工交付,布局启动了玺萌小学等7所学校建设,幸福中路、冰轮路等9条道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全面进场,272万平方米的征迁房屋完成拆除,夹河重点河段完成清淤72万立方米。夹河新城统筹实施总投资76亿元的路网桥梁、景观绿化、安置区建设、河流治理等6大类、62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

  依托“五大新城”建设,烟台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1-5月份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共确定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580个,其中入选省级重点项目18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今年已组织5次集中开工,499个投资体量大、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快速启动。

  烟台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促消费、拓市场稳外贸,发力扩需求稳增长

  实干+创新,抢占发展先机

  □ 大众日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杨秀萍

  烟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城市之一,担负着打造山东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职责使命。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烟台困难之中培育先机,科学谋划率先行动,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答卷。

  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全省。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高出全国、全省3.6、3.4个百分点,限上零售额同比增加12.6%,高出全省10.7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实现1785.7亿元,同比增长8.4%。

  “实干+创新”,这是烟台于困难之中觅得先机,在高起点上实现量质齐升的密码。

  每月集中开工,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日前,在潍烟高铁4标蓬莱至龙口段吕家村黄水河特大桥施工现场,该标段第249孔箱梁平稳架设完成,标志着由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承建的潍烟铁路4标箱梁架设过半,完成阶段性生产目标。

  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承担着潍烟高铁蓬莱区和龙口市17座桥梁所需的498孔箱梁的预制及架设施工任务。自首孔箱梁架设以来,项目部投入了两台架桥机、两台运梁车,采取“双机双向”的架梁模式,有效推进了施工生产的进度。其间,取得了单班双机架设6孔箱梁的好成绩。

  潍烟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海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互联互通,打造胶东半岛1小时、省内2小时、北京3小时高质量交通圈。

  烟台市全力推进潍烟高铁建设,2022年,潍烟高铁(烟台段)累计完成投资45.3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82亿元)的55.3%。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今年以来,烟台每月举行一次“集中开工”,连续打响项目“百日攻坚”。

  仅3月28日上午,烟台市就举行了三场活动:8时,举行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1132.8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在活动主会场,烟台黄渤海新区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蓬莱)园区,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一期)、中节能万润新材料项目、泰和新材新材料项目、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等4个项目集中开工,烟台黄渤海新区建设全面启动;10时,举行烟台市与500强企业连线暨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优选了33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45.19亿元;11时,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对项目推介、线上招商、平台建设、园区建设等工作再加压、再细化、再落实。

  日前,总投资800亿元的十大城市区片开发建设,在龙口市轰轰烈烈展开。“历经几十年的产业发展和历史积淀,龙口形成了西城、东城、新区、东海和南山五个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龙口区片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孙华泽说,这种独特的城市形态,内部建设相对繁荣,但各组团之间留下了诸多建设空白,直接影响了城市总体繁荣度。随着国家管网LNG、中石化LNG、华为“一体一园”等战略性项目的加快建设、竣工投产,龙口的城市承载力将接受严峻考验。

  5月6日,十大城市区片开发建设誓师大会结束后,龙口市各级各部门高效推进,科学谋划“时间表”“路线图”,压茬推进实地勘测、协议签订等工作。同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与500强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快引进与区片定位相契合的高端产业。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烟台近期谋划了总投资2.97万亿的1756个基础设施项目和总投资2437亿元的153个PPP项目,包括城区低碳清洁供暖、市域铁路、动车所、万华烟蓬长输管线等。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突破年”聚焦重点产业链招商,筛选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建立重点招引企业库。今年计划引进重点产业链项目100个以上、三类500强项目150个以上、央企强企二级总部3个以上。

  解锁新场景,打造城乡消费升级版

  近年来,烟台以“场景营城”的理念,推动城乡新场景与消费新场景的融合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加速迸发。消费者为需求“下单”,为品质“买单”,在买和卖的双向投契中,培育丰富消费平台、构筑良性消费环境,不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盛夏时节,驱车行驶在蓬莱区丘山谷葡萄酒养生休闲体验区,蜿蜒盘旋的环谷路串起了散落在谷里的瓏岱酒庄、逃牛岭、安诺等七个葡萄酒庄,白色的波斯菊、黄色的金鸡菊在路边摇曳,内侧就是葡萄园。

  瓏岱酒庄是罗斯柴尔德集团在亚洲唯一的酒庄,整个酒庄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的中式建筑与葡萄梯田完美契合。葡萄园由酒庄与附近村庄木兰沟的村民共同建造,其中10位村民已成为酒庄的永久成员。不远处的木兰沟村里,老屋改造的民宿依旧保留了胶东民居特色,“垂直拔起”的挑空式结构让房间豁然开朗,独特的坡式房顶增添了度假小屋的时尚气息,再品尝一下地道的“蓬莱八大碗”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丘山谷片区是蓬莱区近年来聚力打造的,以葡萄酒产业为支撑,融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体育赛事、文化影视等功能业态于一体的国际葡萄酒品牌聚集区。规划总面积56平方公里,核心区19平方公里,涵盖16个村庄,7家酒庄,优质酿酒葡萄基地7000多亩。目前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增加就业岗位1200多个,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10余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

  从丘山谷出发,向东60余公里,芝罘区朝阳街、所城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内,艺术展示、美育审美、创意设计、图书文博等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消费新创意、新场景层出不穷,城市存量空间被大大激活。

  诞生于上海的网红书店钟书阁就坐落在朝阳街一座清末银号里。泛黄的英文报纸、迷宫般的镜面结构与复古的红木楼梯、浪花状的铁艺栏杆、薄荷绿的清新色调完美融合在一起。“开埠文化和海派文化在这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相互包容又巧妙舒展,是文化地标的应有之义。”来自济南的建筑设计师于滨对记者说。

  在朝阳街,含钟书阁在内的“首店”品牌共计14个,占街区已开业业态比例40%,以壹零伍单一麦芽威士忌俱乐部、Youth Park、卢布松餐厅以及贰麻酒馆等品牌为例,他们将新鲜潮流的生活方式带入烟台,满足了烟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需求。同时,这些“首店”引入了先进务实的经营理念,使品牌价值与街区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产生巨大磁场,吸引消费客流聚集。

  街区主街之外的支巷里很多老建筑还在“沉睡”,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针对街区支巷里的历史文化建筑和院落,继续开展二期修缮工程,在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下,这些老建筑即将‘蝶变重生’,不仅尽显开埠文化、胶东文化,而且将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能。”项目运营方——蓝天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周凌伊说。

  培育新业态,推动外贸固稳提质

  “现在,我们的电商货物在烟台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通关放行后,只需13小时就能到达韩国口岸,物流成本仅为空运成本的1/6,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行业竞争力,业务发展迅速。”中外运烟台分公司总经理李军说。李军所说的正是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作业场所9610出口业务。

  跨境电商是烟台综合保税区重点培育的新增长点,短短两年半时间,已实现1210、9610、9710、9810全模式运行,区内展示中心、区外展销店同步发力,企业由2020年的20家增至目前的80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选全市唯一一家省级重点培育的跨境电商产业园;1-5月,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53亿元、增长13倍,开始由全面蓄势向全面起势转变。

  烟台叠加开发区、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战略,拥有1个国际机场,还有“五关十港”,发展对外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今年前5个月,烟台市进出口总值1785.7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长8.4%。其中,出口1059.1亿元,增长10.4%;进口726.6亿元,增长5.5%。

  日前,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的斗山叉车(中国)有限公司申报出口的36台叉车顺利通关放行,搭乘“非洲快航”号中非班轮运往南非市场,用于当地厂房货物装卸搬运。斗山叉车(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叉车生产企业,常年通过中非班轮与非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其非洲市场主要包括南非、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

  针对中非班轮的运行优势和货物特点,烟台自贸片区持续推进“两步申报”“两段准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便利化自贸创新举措加快落实,通过船、车无缝对接打通国内国际物流循环节点,实现企业仓库与港口作业间货物“零等待”。同时,加强与口岸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提前掌握班轮开航、运抵情况,建立联系沟通渠道,确保货物随到随检。“尽管受疫情影响国际货运运力紧张,但借助便捷的中非班轮和便利的通关政策,今年我们对南非的出口额增长了56%。”公司生产支援部主任李育林介绍。今年以来,烟台辖区企业对金砖国家进出口值176亿元,同比增长23%。

  6月20日,在烟台海关现场监管下,一批价值230万元的越南产游戏机办结通关手续后放行,进入烟台综合保税西区进行维修。这批游戏机由于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委托烟台综合保税西区企业鸿富锦精密电子(烟台)有限公司进行维修。这标志着全省首单游戏机全球维修业务落地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烟台综合保税西区也迈出了从“全球制造”向“全球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维修的响应速度是企业接维修订单的最强底气,高效的海关监管让企业接单能力不断扩容。烟台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区关联动”作用,设置维修专用账册等针对性监管方案,推行预归类、灵活查验等便利化措施,保障企业维修所需料件快速通关、快速验放。

  疫情之下,“宅经济”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电子生产企业开展“全球维修”业务不仅增加了企业利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公司提升生产水平和品控能力,从而赢得客户信任,获得最新机型的生产资格。

  专家点评

  紧密结合实际 创新推进落实

  □ 王栋

  今年以来,烟台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扎实开展“三个十大”行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推进落实,涌现出了一批新亮点、新经验,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突破,现代产业新优势进一步培优塑强。烟台市立足自身特色,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谋划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绿色石化、海工装备、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东方航天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交付使用,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项目在全省率先并网发电、目前发电量已突破10亿千瓦时,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愈加明显。

  内外需求有效扩大,经济增长拉动力进一步固稳增强。烟台市扛牢经济大市责任担当,扭住投资、消费、外贸等领域加劲发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1—5月,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7%、2.1%,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3.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实现1785.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在项目投资方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平均压缩开工时间60天,截至7月7日,1070个省市县三级实施类重点项目开工率达97.7%。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释放。烟台市强化制度机制改革、重点领域创新,以“二次创业”姿态大力开辟发展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效: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76个,万华全球研发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投入运营,橙色云互联网设计平台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280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海上卫星发射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34个部门124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下一步,烟台市应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三个十大”行动,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科学谋划布局一批创新项目,主动策划推出一批创新举措,超前部署开展一批创新试点,积极探索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努力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更多报道,请看大众日报客户端专题

  文字:董 卿 从春龙 杨秀萍

  视频:王世翔 从春龙

  编辑:蔡明亮 王召群 徐超超 王彤彤

  美编:巩晓蕾

  已刊发报道

  走在前开新局|大报重磅!“三个十大”看青岛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看威海,看出哪些门道?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