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威海这家医院流淌着红色血脉
··
大众网记者 宋振铭 威海报道
抗日战场穿硝烟
战地医院是战争的重要“生命线”。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由于伤病员不断增多,东海医院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而诞生,紧随抗日战场南征北战,甘冒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为减少部队减员、保证战斗有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医院只有四五个人,设备简单,一匹战马托起全部家当,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马背上的医院。
为克服医疗物资奇缺、医护人员紧张的困难,东海医院征用群众房屋当病房,搬来门板搭病床,招用民间郎中做军医,发动当地妇女做护士,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救治伤员。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海医院得以生存发展。
东海医院的医护人员既要救死扶伤,又要防范敌人突袭围剿,不少医护人员坚守使命、英勇牺牲,他们前赴后继、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激励着革命志士投身其中。
八路作风永不变
烽火洗礼,历久弥坚。东海医院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饱受艰难困苦,披荆斩棘,顽强发展。1948年3月上旬,医院进行整编,150多人随军南下作战,余下的71人迁址南马村,医院始终秉持着八路军的优良作风,以赤诚之心奉献这片红色土地,护佑着一方百姓健康。
东海医院迁至南马村后,一边接收救治部队伤员,一边服务地方百姓,在维护群众健康、宣传卫生防疫知识,特别是防治重大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5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医院改称“山东省文登区中心卫生院“,实行医政合一,指导文登专署辖区内的海阳、福山、文登、乳山、昆嵛、牟平、威海、荣成八所县医院的卫生行政工作。医护工作者心系百姓,常年组织医疗队上山下乡,送医送药,被誉为“庄户人的好医院”,成为20世纪60年代“飘扬在卫生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1952年,医院利用国家拨付的20万资金,在文城峰山脚下修建总建筑面积达4246.8平方米,拥有病房1900平方米,门诊用房1232平方米的院舍。医院从此有了固定地方,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野战生涯。
现代化的综合医院
历经沧桑多变,坚守初心如磐。威海市中心医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办院宗旨,在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如今一座新型现代化医疗集团傲然崛起,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左心耳封堵术、AR+3D打印椎体置换手术等新技术,谱写了技术创新与科研领域的新篇章。
延续着红色基因的中心医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履行社会责任和国际义务,每逢国内外有重大灾情疫情,都主动安排医务人员前往支援。先后向坦桑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派遣医务人员19人次,受到派驻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战争的硝烟已远去,艰难的岁月已尘封,但东海医院医护人员那种“一切为了战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坚定信念,“一路艰辛坎坷,一路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是弥留恒远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