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问药”走向深蓝 !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建成投产
··
大众网记者 祝新 王熠 青岛报道
12月26日,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正式投产,这是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逢时科技”)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的重要举措,从“向海要粮”到“向海问药”,正式开启了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的新篇章,也为青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再添新亮点。
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正式投产启动
科创引领,聚焦海洋磷脂药用开发
近年来,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增加值从2012年的不足2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39亿元。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之一。青岛是全国最早开展“蓝色药库”建设的城市,集聚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校、企业,“蓝色药库”科研力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据统计,全球已上市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中,由我国研发的药物有2个,均源自青岛。
据介绍,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2500万元,主要用于高纯磷脂酰胆碱、中药天然产物及其他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高纯提取及研发,针对慢性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高端口服制剂研发及产业化生产,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针对以海洋磷脂为代表的海洋生物的开发,逢时科技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不断练好技术“内功”,近年率先发布了中国首款有助于维持血脂健康水平及增强免疫力的双功能磷虾油等产品。
强强联合,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样板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特别是海洋药物研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科研院校科研能力强,但往往难以独自实现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作为产品制造主体的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把科研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的投产,将大大推动逢时科技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联手打造生物医药科研共同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助力“蓝色药库”建设走深走实。
国内诸多专家对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表示期待。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秦冲表示,海药院将紧跟“向海问药”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逢时科技携手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深化合作,抢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制高点。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秦冲致辞
高端对话,共议行业高质量发展
投产仪式后,首届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国际学术论坛同步举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副召集人佘贤君在论坛致辞中表示,逢时科技作为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过媒体与业界、学界的强强联手,共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同时,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权威抗衰研究中心NO-Age等国内外高校、机构的专家,围绕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多肽药物研究、海洋中药研究、磷脂修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等领域,深入探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开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打造“蓝色药库”积极建言献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副召集人佘贤君为首届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国际学术论坛致辞
论坛上,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海洋药学学科带头人徐寒梅指出,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已证实,海洋磷脂omega-3在降血脂、运动健康、改善认知、多种代谢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权威抗衰研究中心NO-Age 联合创始人Linda 表示,海洋磷脂在对皮肤的弹性和自我修复方面有显著作用。青岛大学药学院院长孙勇提到,海洋磷脂具有特殊的水油两亲性,适合充当乳化剂,可以改善低溶解度和低渗透性物质的吸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展现出提高生物利用度、控释等多种显著优势,未来将联合逢时科技强化在海洋磷脂药用领域的开发。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海洋药学学科带头人徐寒梅分享
此外,青岛大学营养学首席教授、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姜国良,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玉明,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海洋中药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洋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付先军,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杜磊,挪威奥斯陆大学分子老年病学副教授、挪威权威抗衰研究中心NO-Age联合创始人方飞等也在论坛上发布了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据介绍,依托于青岛强大的科研实力,逢时科技将进一步集聚行业顶尖技术资源、研发团队和创新成果,深化海洋药物和大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开发“蓝色药库”打通从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聚力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