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肤疣到宫颈癌,HPV感染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
很多人一听到HPV感染,第一反应就是生活不检点。然而真相可能并非如此。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医学检验科、皮肤科和妇科专家一起,为您厘清HPV感染的常见误区,并给予实用的防治建议。
HPV是什么?
HPV全称human papilloma virus,中文叫人乳头状病毒。这可不是长在乳头上的病毒,而是一类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嗜上皮性球形DNA病毒,仅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乳头状瘤。
HPV是一个很庞大的、背景雄厚的家族,“兄弟姐妹”众多,一共有200余种分型,跟人体密切相关的就有80多种。

皮肤疣多与中低危型HPV有关,感染HPV≠生活不检点
HPV的生存力极强,可长期存活于干燥环境。40%~80%的女性一生中可能感染HPV,但80%~90%的感染会在1~2年内被免疫系统清除。
大多数人皮肤上出现的疣多由低危型HPV引起,主要通过皮肤接触传播,与性行为无必然关联:皮肤接触(如握手、共用毛巾)可能导致丝状疣,公共浴室、泳池等潮湿环境易传播跖疣……仅有生殖器部位感染才需考虑性传播可能,因此感染HPV ≠ 私生活混乱,无需过度恐慌或盲目检测——多数疣体可通过皮肤科治疗清除,不需要因长疣而频繁进行HPV筛查。
防疣关键:修复皮肤屏障+提升免疫力
研究表明,长期熬夜、压力过大会显著降低T淋巴细胞活性,使人体更易被HPV“攻破防线”。因此,长疣不是“作风问题”,而是免疫力的“警示灯”。少熬夜、勤保湿、适度治疗,才能让皮肤和病毒“和平分手”。
1.拒绝熬夜,规律作息: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降低HPV感染风险。
2.局部保湿,强化皮肤防御:每日在颈部、眼周等易长丝状疣处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润肤乳,修复皮肤微损伤,阻隔病毒入侵。
3.温和清洁,避免过度摩擦:洗澡时勿用力搓揉疣体,以防病毒扩散。若疣体影响外观,建议至皮肤科进行冷冻、激光等专业治疗。
高危型HPV多与宫颈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但感染了高危型HPV≠得了宫颈癌
HPV是女性宫颈癌的罪魁祸首,且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但感染了高危型HPV并不等于得了宫颈癌,对于16、18或其他高危型阳性的女性,还需进行阴道镜检查以及TCT来明确是不是有宫颈病变的问题。
约80%~90%的女性感染HPV为一过性感染,可通过自身免疫力在1~2年内自然转阴,期间女性朋友可以通过加强运动、营养均衡饮食、拒绝抽烟和熬夜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也可以在妇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干扰素凝胶、栓剂等作为辅助用药。
仅有10%~2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即病毒未在2年内清除),这部分人群才是宫颈癌等病变的高危群体,其中少数(1%~4%)存在癌变风险。
打了HPV疫苗就一劳永逸了吗?
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手段,但打了疫苗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疫苗无法覆盖所有HPV亚型。除了接种疫苗,女性朋友还需要保持健康的两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以持续降低感染风险,并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TCT+HPV联合检测),做到对癌前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
男性也需要关注HPV!
男性感染HPV后可能引发阴茎癌、肛门癌、口咽癌,或通过性行为传染伴侣,因此推荐男性也接种疫HPV苗,积极预防生殖器疣和癌症,同时保护伴侣健康。(通讯员 魏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