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 | 老工业基地的“破茧”之道:从枣庄看山东工业经济的韧性生长
··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徐进 颜莹
在山东工业版图上,枣庄曾是一座以煤炭闻名的“煤都”,但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痛与机遇交织,这座老城正以“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坚定步伐,书写着新时代工业经济的生动答卷。从枣庄的实践,或可窥见山东工业经济在稳与进、立与破之间的韧性生长逻辑。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技改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枣庄的转型之路,始于对传统产业的“刮骨疗毒”。过去十年间,枣庄累计关停22处煤矿、削减产能765万吨,14台小煤电机组退出历史舞台,非煤产业规上增加值占比突破80%,彻底告别“两顿靠煤炭”的历史。但告别不等于抛弃,而是以技术改造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2024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63个,总投资超千亿元,这种“以改促转”的思路,与山东“加力助企帮扶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枣庄通过设备更新补贴、技改专项贷款等政策,让企业敢投、能投、愿投。这种“小步快跑”的节奏,既避免了盲目扩张的泡沫,又为传统产业留足了升级空间。
新兴产业“多点开花”:锂电领跑与集群效应破局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转型是“止血”,那么新兴产业的崛起则是“造血”。枣庄将锂电产业作为“头号工程”,2024年企业数量从120家激增至278家,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布局锂电全产业链的地级市。从吉利极电动力电池项目填补鲁南高端电动总成空白,到丰元锂能一体化项目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枣庄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2025年更剑指800亿元产值目标。
这种“从无到有”的产业突破,得益于精准的招商策略与要素保障创新。枣庄推行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并通过“亩产论英雄”“要素集中池”等机制,将土地、能耗指标向优质项目倾斜。更值得关注的是,枣庄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协同深度融合,如建设鲁南智能算力中心、低空经济动力谷等项目,既承接省会经济圈辐射,又为鲁南崛起注入新动能。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从“拼政策”到“拼服务”的进阶
工业经济的活力,离不开营商环境的“土壤改良”。枣庄深谙此道,将“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薛城区推行“函证并行”审批,项目开工审批时限从6个月压缩至1个月;台儿庄区创新“船舶营运一件事”,办事材料压减三分之二。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革,实则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升级。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要素保障机制。枣庄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分配体系,探索用能、排污等指标“集中池”,并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让稀缺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与山东省“助企帮扶18条”中“分层分类服务企业”的要求不谋而合,既破解了要素制约,又激发了市场活力。
枣庄的转型之路,是山东工业经济爬坡过坎的缩影。它告诉我们: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精准施策的智慧;既离不开新兴产业的“顶天立地”,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铺天盖地”;既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守住民生幸福的“温度”。
当一座城市将工业基因融入创新血脉,以务实之举破解转型难题,便能走出资源依赖的窠臼,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这或许正是山东工业经济破局的关键密码,以改革释放活力,用创新重塑优势,让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