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娃娃高跷”探寻一座城市的文化内驱力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烟台报道
近日,中国视听大数据发布了“2023年春节主题晚会收视”情况,其中,由山东省烟台市原创并独立表演的少儿民俗节目《我和爷爷踩高跷》,以28.528%的收视率在央视春晚40余个节目中排名第二。
如今时隔半月,孩子们的纯真笑容和精彩演出仍让人记忆犹新。在春晚舞台上,这群年龄大多在五六岁、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娃娃”,活泼大方地把海阳大秧歌、胶东花饽饽等山东非遗元素以最赏心悦目的方式推介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这个曾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如今又俘获全国观众芳心的烟台市原创非遗少儿舞蹈,“扭”出了百年秧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里的“精气神”。
一张“冷板凳”,一场“满堂彩”
大年三十晚,阖家团圆时,一群孩子踩着高跷、捧着花饽饽、翻着跟斗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热热闹闹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送上年味满满、鲁味浓浓的新年祝福。台下如雷的掌声与迅速冲上榜单的“热搜”,宣告烟台市首个进入央视春晚且独立表演的原创节目——《我和爷爷踩高跷》大获成功。
在演出当晚的采访中记者曾了解到,《我和爷爷踩高跷》的面世并不容易,该作品由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金娃艺术团和山东莱州中华武校联袂上演。巧妙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中的动作和踩高跷的舞蹈技艺揉于学龄前幼儿舞蹈动作中,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演绎,在保留了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又添加了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充满传统舞蹈的魅力和天真活泼的童趣。
“小高跷”不小,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30厘米的高跷几乎是他们身高的三分之一,还要在舞台上行动自如地完成跑、跳、翻滚、劈叉等高难度舞蹈动作。当踩上高跷那一刻,这群孩子充满韧劲的性格血脉在涌动、在奔腾,成为支撑他们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不屈动力。这段反复摸索、不断爬起的历程,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金娃艺术团坚持了28年。
随着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挖掘,全国网友逐渐发现,“娃娃高跷”并不是一个简单为“上春晚”而存在的节目,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一场烟台非遗人对海阳大秧歌长达600多年的坚守传承之路——“满堂彩”,是“冷板凳”坐出来的。
80岁“老馆长”,28代“小金娃”
说起《我和爷爷踩高跷》节目的诞生,离不开一个人——张荫松,他是烟台市文化馆原馆长、山东民间舞专家、全国“群文之星”获得者。1994年,烟台市文化馆推进文化进校园,时任馆长张荫松秉持传统文化“从小娃娃抓起”的理念,开始教招远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踩高跷,金娃艺术团同年成立,如今已是第28代。2013年,张荫松融入传承理念创排的《我和爷爷踩高跷》(又名《爷爷教我踩高跷》)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台前,小演员们举扇、抬腿憨态可掬,实则每一个动作都有细节可循。大家可以注意到有个标志性动作,小演员把扇子托至眉边,喜气洋洋地朝观众走来,这就是‘举案齐眉’;又比如,我们的‘插扇’是在作揖,都是在展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节与诚意。”谈及此,张荫松眼中神采奕奕,可举重若轻的背后,则是一位非遗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就在《我和爷爷踩高跷》登上央视春晚前夕,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张荫松仍在为节目出谋划策、编导排练。
非遗传承要扑得下身子,坐得了“冷板凳”。多年来,张荫松与团队深入海阳乡村民间,致力于海阳大秧歌的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使得流传于海阳当地的民间舞蹈成为大专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必修课程,让这门民间艺术登上艺术殿堂,创作的众多以海阳大秧歌为元素的舞蹈多次获得“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为发展地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扭”了600多年的海阳大秧歌,不断加入新时代的注脚。
《我和爷爷踩高跷》以烟台原创且独立表演的形式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既是烟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最佳体现,也是烟台市群众艺术创作硕果的展现。多年来,烟台市文化馆在非遗群众艺术创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以非遗项目为元素创作的舞蹈作品《我和爷爷踩高跷》《樱桃红了》《舒心的日子扭着过》,音乐作品《闯海人》等一批精品力作,荣获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等奖项。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倾城之力在“托举”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优秀的文艺作品一直如火炬在前,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春晚节目《我和爷爷踩高跷》能获得全国观众的好口碑绝非“热闹”“精彩”之词可轻解,其背后蕴藏着城市文化内驱力的深层逻辑,值得细细品味。
“一个中国人,就应该热爱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家乡文化,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对待非遗传承这个话题,张荫松看得简单又透彻。正如《我和爷爷踩高跷》节目中体现的那样,孩子们从爷爷那学到了高跷技艺,是一代向一代传承。千百年来,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良品格,不正是像这样代代传承的吗?
烟台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走在烟台的大街小巷,你就会知道“娃娃高跷”火了绝非偶然。随处可见的非遗特色体验、深入校园的民俗活动,市民们散发出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参与度,足以窥见这座城市对待文化的态度。
近年来,烟台持续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以非遗文化赋能美好生活,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三年行动,开展加强非遗记录研究,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工作。组织非遗文化周、非遗进校园等非遗传习活动,实施“烟台手造”工程,成功举办“烟台手造”创新创意大赛,海阳吉纹斋银壶、莱州利富草辫等7项产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录。
就在2月2日,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正式启幕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内设功能齐全的临展厅和手造项目陈列厅,同时设有手造市集、研学教室、非遗工坊、文创商店、互动体验、直播带货、沉浸式剧场等功能设施,成为烟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推动手造和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铸就了城市的性格与精神,赋能城市发展新动力。正在冲刺“万亿之城”的烟台,一以贯之地在提升城市文化驱动力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而对于《我和爷爷踩高跷》的有口皆碑,烟台早已用漫长岁月长河作了响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