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民生齐步走 千帆竞发向新行 ——德州天衢新区以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
大众网记者 张小璐 通讯员 韩哲 卢堃 德州报道
描绘万千气象,奋进发展新篇。
这是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亮丽画卷——行走在新区大地,遍地可见产业发展的精彩画卷。全区上下以超常的闯劲、拼劲、争劲、干劲、韧劲,冲刺加快项目建设,汇聚起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这是一份凝聚心血、浸透汗水的亮丽答卷——7月1日至3日,2024年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召开,天衢新区项目观摩情况出圈出彩、成绩喜人。今年上半年,全区积极践行“项目为王”理念,强力推进了总投资1040亿元的163个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均为全市第一。
眼下,天衢新区推进的项目总体呈现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发展潜力足、民生保障好五大特点。全区以项目的包装筹备、落地建设、达产成效为牵引,形成了“创新驱动持续增强、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民生项目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
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亿元,增长7.9%,税收占比90.1%,外贸进出口80亿元,这些指标均列全市第一,一幅现代、活力、幸福新区的精彩画卷正在绘就而成。
大项目、大集群
挺起产业发展脊梁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是天衢新区的“一号产业链”。如何将新区打造成一个集成电路产业IP?核心思路是引进一个龙头、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产业航母编队。
近日,在山东有研刻蚀设备用硅部件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人员穿梭其间,各种机械不停运转,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成为该项目全力拉满“进度条”的有力注脚。“我们主要生产大尺寸单晶硅部件加工品,预计9月份竣工通线,达产后年新增硅材料204吨,实现营业收入3.9亿元。”项目负责人肖清华介绍,产品为刻蚀设备所用的硅部件,属于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刻蚀工序的消耗性材料,产品性能关乎制备直拉硅单晶硅时的工艺稳定性能、产品质量参数。
有研项目是培育产业航母编队的生动范本。2018年,德州市与有研集团牵手,双方开始布局建设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此后,有研系的12英寸硅片、高纯溅射靶材、刻蚀设备用硅部件等6大项目相继在天衢新区落地,总投资近百亿元,新区成为了有研在全国投资布局规模最大、业务领域最广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有研项目是天衢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更是彰显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通过高标准的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新区集中核心资源要素陆续引进了有研、立讯等链主企业,形成了“一核多元”产业新格局。
“为支持链主和龙头发展,我们出台了产业配套专项政策,在招商引资、创新发展、研发应用、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德州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举例,像招引项目有完整的路径目标,由新区主要领导研究对接,进行细致分类、个性化洽谈,让项目贡献与招商成本相匹配,并通过配套搭建的园区载体,为产业崛起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还创新项目审批落户机制,为重大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护航,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务工作机制,针对每个项目设立推进专班,让资金、技术、人才高效运转,靠上服务、全力化解项目建设中的难题。
“工业为立区之本,当下,新区在谋划主导产业发展时,一直利用政策资源要素等优势做减法,加快实现产业链向生态圈的转变。”李涛解释称,链即产业链的构造,圈则强调产业生态,“也就是产业发展从曾经的链式招商,已经发展到打造产业链、生态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在此基调下,新区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0家,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5家,实现产值超400亿元,占全区比重近90%。
新项目、新技术
构筑科技创新支撑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发展的活力因子。在今年推动的重点项目中,不少项目科技含量高、应用市场广,甚至还立足本地产业实际和发展需求,突破了一个个“卡脖子”技术。
作为今年的山东省重大项目,人工陶瓷髋关节假体研发制造项目位于天衢东路以北、崇德十一大道以东,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是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颗“新星”。自2022年10月起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11月份进入试生产阶段。
项目总部是北京安颂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骨科、齿科器械研发制造,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人工陶瓷髋关节假体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项目达产后,在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过程中有垄断性优势,可填补行业空白,预计实现年产值20亿元,解决就业400余人。”项目负责人孙凤轩介绍。
在新区,不单有瞄准国际前沿技术的人工陶瓷项目,还有紧盯国家重大需求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中国制造2025》指出,加快提高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逐步引领未来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前不久,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用上了“德州造”电机,生产商正是德州恒力电机有限公司,该企业还是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的投资建设方。
“去年7月,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一期完工,10月底全部搬迁完成。我们新引进了400余台套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通过智能化改造,降低运转和管理成本,达到了450万千瓦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了产能翻番。”恒力电机副总经理刘宝芳介绍,产业园生产的船用电机,除了产能强还性能优,转速为每分钟8万转,是普通电机的27倍,目前,全国市场占有率为75%以上。
科技创新就是最大的生产力。“眼下,产业园项目二期近4万平方米的车间正在加快建设。”提及后续发展,刘宝芳信心满满,“我们后期还将引进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共同建设德州恒力哈工程减振研究院及大型舰船电机、核动力主泵和大型商用电机生产工程4大板块,打造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上下游联动、产学研一体园区。”
不少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做法,就是通过布局产业新项目,培育竞争新优势。“我们强力支持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开展协作攻关,突破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技术,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榜单。”德州天衢新区经信科技部副部长翟文君介绍,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新区新质生产力正奔涌而现。
此外,新区还依托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齐鲁工大、中元科技创业园打造德州科技走廊,构建了多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今年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3家,3家企业入选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名单,均为全市第一。
优项目、优保障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民生二字宏大而抽象,只有聚焦于细微之处,方能触摸其真实纹理。在观摩的重点项目中,一批民生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7月2日,迎着微风细雨,记者来到崇德三大道与东方红东路交叉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所在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技感十足的门诊住院大楼,楼内从临床到医技、门诊到病房、检查到手术,所用设备全部对标国内先进标准;还铺设完成了智能医疗、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物流传动等一大批国内前沿的信息化网络。
“目前,该项目已高标准完成急诊急救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肝病中心、门诊医技综合楼、病房楼等在内的一期工程。科研实验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住培中心等二期工程正加速建设,将于2025年交付使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明称,项目建成后,集医、教、研、防、康、养于一体,是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高精尖医疗中心,将成为鲁西北、冀东南地区最高水平的国家区域医疗机构。
民生项目建设,事关人民福祉。今年以来,天衢新区持续加大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宜居之城红利持续释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德州校区项目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分3期建设,主要建设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大学生服务中心、体育中心等。“目前一期先建部分和二期已完成竣工验收,一期续建部分已完成主体施工。”施工方负责人程学东介绍,项目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青岛即墨等地7500名学生将全部搬迁至新校区。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社会输出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名。目前,新区已建成了包括华宇、德职、德科、德工在内的三大职业教育片区,形成了10万学生规模。
做大做强教育特色品牌、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持续加大搬迁安置力度……一个个民生项目事关百姓福祉,涉及千家万户,只有在前期强化要素保障,才能在使用与发展中释放社会活力。“社会民生项目我们予以优先保障,开工前期,工作专班会积极协调要素保障部门,主动落实资金、土地、用工、水电等后方保障,凝心聚力确保项目推进有力有序。同时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推进计划,帮包责任人不定期深入项目现场,全力以赴解难题、抓服务。”德州天衢新区发改统计部副部长张清林介绍。
一个个品质提升项目勾勒出城市向美而行的轮廓,今日的天衢新区,仰首是蓝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见绿荫。“除了布局民生实事项目,我们还坚持生态化、特色化、片区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理念,合理规划产业区、商务区、行政区、居住区、生态绿地、公共基础设施等城市空间要素,拉大城市框架、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高品质花园城市新区样板。”德州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伯驹说。
从产业前沿到城市动脉,从科技创新到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的种子总孕育着新的希望。当下之新区,正从内到外经历脱胎换骨的蝶变,一座有颜值、有气质、有温度的美丽新城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