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评】庄稼地里长出“文化味”

··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这几天菏泽牡丹着着实实的火了一把,据海报新闻网报道,截止到4月17日16时,各社交平台以及网站客户端涉集2024年牡丹节会相关话题、图文、短视频作品播放量近25亿次,从文旅局长高铁站迎客送花到185交警帅哥温度执勤,从牡丹园里的姹紫嫣红到大田牡丹的花海仙境,从花期最长牡丹翡翠球到10元一个15元两个的牡丹花簪,从国色天香的赏心悦目到各类特色小吃的味觉治愈,菏泽牡丹在分分秒秒吸引着网民的关注,更让人心动的是,菏泽,在牡丹这片庄稼地里竟然长出了陶冶情操的文化味。

  非遗传承牡丹文化

  牡丹因其花大色艳味香,一直被世人誉为富贵吉祥的象征,牡丹文化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美的欣赏,更深层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高尚品德的崇尚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期盼

  适逢盛世,牡丹文化更是集非遗文化万千宠爱一身,不仅有从巨野工笔画结缘牡丹到曹县汉服牵手牡丹,从一把梭子织出牡丹锦绣到泥塑面塑大师陶出牡丹魂,花丛前,更有摄影家用镜头把牡丹之美定格永恒瞬间、画家用手中的笔让牡丹之美跃然纸上。“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牡丹,这一朵富贵花不仅成为造福乡邻的富民花,还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从百花园一个个牡丹故事到曹州牡丹园众家仙子畅游牡丹园,牡丹早已经超出国色天香的本色,已脱离了它作为观赏花卉的本色意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的宠爱中传承发扬。

  名人推介牡丹文化

  菏泽牡丹,不仅迎来了八方游客,还吸引了各方名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用传说中高贵刚烈的曹州仙子葛巾,证明菏泽牡丹的英雄之气,丰富了牡丹文化的内涵;知名学者、社会评论家司马南更是发出由衷的感叹“在菏泽感受汪洋大海一般的大田牡丹,那种澎湃感能带给你激情”,赋予菏泽牡丹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没有新时代的盛世安康就不会有牡丹花海般的恣意绽放。

  牡丹原产我国,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栽培历史,在花农们长期精心栽培过程中,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倾情赞誉中,在我国历代诗词歌赋、故事传说的润泽下,独具特色的醇厚隽永的牡丹文化逐步形成,它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

  诗词滋润牡丹文化

  牡丹是美,但是用诗词沁润出来的牡丹文化更美,特别是把牡丹誉为国花的唐朝,留下了大量赞美牡丹的诗词。从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东京城”,到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从王建的《赏牡丹》“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到徐凝“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种花赏花、画花咏花,在诗人眼里,牡丹早已经不再是一朵花,是仙女下凡的灵气、是雍容华贵的大气、是富贵美满的福气、更是不为权贵的骨气与傲气,是人们心目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承载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牡丹人弘扬牡丹文化

  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牡丹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菏泽人民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菏泽人喜欢“赏牡丹”“种牡丹”“品牡丹”“唱牡丹”“画牡丹”“塑牡丹”“雕牡丹”“织牡丹”“绣牡丹”,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对牡丹文化的热衷与喜爱,牡丹已经成为菏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无数的牡丹人正用自己最质朴的方式讴歌着盛世牡丹,弘扬牡丹文化。

  “国运昌则花事兴”,悠悠岁月,历史上牡丹的繁盛多在盛世,所以牡丹一直被视为太平盛世的表征和符号。今天大田牡丹如海洋一般的震撼绽放,尽情享受着盛世的太平,见证着新时代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坚定步伐。

责编:王佳
审签:刘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