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深蓝,解读威海的“蓝色布局”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郑云歌 威海报道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全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拥有968公里海岸线,占山东省1/3、全国1/18,处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省部署责无旁贷。
逐梦深蓝,威海有着怎样的“蓝色布局”?
9月16日上午,在“山东这十年·威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孔凡萍围绕威海市深化经略海洋的成效和规划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威海市坚持陆海统筹、一体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蓝色经济创新发展。去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15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被评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威海在海水养殖上有天然优势,近年来,威海正加速推动海水养殖向绿色生态转变。深入实施水产种业“倍增计划”、海水养殖“深蓝行动”,多营养层次复合养殖等海水养殖技术都是最早在威海实现产业化,获评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
十年来,全市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15处,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35万亩,生态休闲渔业打响品牌,被评为“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市”。
威海的海洋捕捞也加速向远洋迈进。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远洋渔船总数达到361艘,占全省的67%,船队规模和产量产值全省第一。建造山东首艘南极鳞虾船,建成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地,正在打造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
作为“中国海鲜之都”,威海的水产品年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突破300万吨,换算成粮食相当于1200万吨,是名符其实的“海上粮仓”。
在海工装备产业方面,加速向高端化发展。目前,威海的年造船能力达到127万载重吨,约占山东省的1/6,是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研发制造油田守护船、海洋科考船等先进船舶和装备,部分高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海洋产业发展加速向创新驱动转换。一城三核、全域布局的国际海洋科技城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新引进建设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哈工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等涉海重点创新平台367家,其中省级及以上158家,获评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海洋强市建设的强力引擎。
孔凡萍表示,围绕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威海将持续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依托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优质海洋生态,加速聚集一批海洋特色园区和海洋创新型企业,把“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打造成为“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努力建设辐射带动力更强的海洋经济聚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