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而无名丨探访新寮古村黄旭华故居:院士没有忘记故乡,故乡以他为荣

··

  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解强民 广东揭阳报道

  “我爱故乡新寮村。”

  在广东省揭阳市新寮村,黄旭华院士旧居,一块由黄旭华亲笔题写的牌匾,放在展览馆橱窗里的醒目位置。

黄旭华院士题写的牌匾“我爱故乡新寮村”摆放在屋子的显眼位置(摄影:张玉升)

  “我是以新寮人为荣的,一直没有忘记我是新寮人。”

  三年前,黄老回到故乡省亲时的一段心声,这两天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听来让人动容。

  院士没有忘记故乡,故乡以他为荣。

  2月8日上午9时30许,记者顺着村口一路多处指引的“黄旭华院士旧居”指示牌,来到由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题写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事迹展览馆”。展览馆由一座两进的祠堂改建而来,门口安放着一座黄旭华院士白色半身雕塑,塑像前摆放着数十束鲜花。

2月8日上午,黄旭华院士白色半身雕塑前堆满了鲜花(摄影:张玉升)

  虽然是周六上午,但一大早前来缅怀黄院士的人有数十人之多,其中有多个家庭是一家三口专程从外地赶来。在佛山经商的陈先生,春节后从福建老家开车回佛山,一家三口特意绕路过来。

  “大德之人,必得其寿”

  在这些参访人员中,记者留意到院子里有一位身着白色羽绒服的女士。她神情庄重肃穆,在向黄院士塑像默默鞠躬后,手举手机开始拍摄记录旧居的风貌。攀谈得知,她叫陈丹华,在揭阳市榕城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今天一早,特意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赶来院士旧居,缅怀黄老。

  陈丹华表示,2月6日听到黄院士去世的消息后,她心情很是沉重。在她看来,黄老是一位大德之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回看黄旭华院士的一生,陈丹华用伟大来形容,他的爱国情怀,他的深潜无声,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学习。联想到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幼儿教育,陈丹华说,她希望把黄老的事迹告诉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志向,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长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我希望自己像一只萤火虫一样,先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感悟黄老的精神和事迹。”陈丹华最后如是说。

  不忘家乡,关心家乡

  展览馆内,作为黄旭华院士的侄子,今年74岁的新寮村村民黄占魁,也向大家回忆了与黄院士交往的几件往事。他说,黄院士最早一次回到新寮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来还曾回来过多次,“黄院士在家里排行老三,他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在韶关。”让黄占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黄院士每次回到新寮村,都是问东问西,关心家乡的发展,也不止一次地说,“我一直以新寮人为荣”。

黄旭华院士旧居门前的壁画是一艘核潜艇

  “我们当然更以他为荣了,他现在不只是新寮村人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黄占魁感慨地说,让他略感遗憾的是,黄院士最后一次回新寮村是在2022年,时值疫情期间,他没有参与接待,也就错失了与黄老的那次见面。

  新寮古村,底蕴深厚

  初进新寮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远处的那一排山脉。山不是很高,但像臂膀一样,护佑着新寮村。我问过好几位村民,那排山叫啥名,他们都说没有名字。

  新寮村,这座古村落的风貌至今保存完好。据村里导览图介绍,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全部建筑依山而建,山脚洞旁屋宇相接,主要建筑呈现“三厅两井”、“三街六巷”、“下山虎”的潮汕古建筑风格,村内道路皆为石路,历400多年而不败。

  新寮村,历史底蕴深厚,民俗典故也多。从村口的参天古树、分柑桥,到村里东门埕的方赛、古井、三举人公厅、旗杆夹、黄庭芝故居、锡廷公祠,再到如今的黄旭华院士旧居,铸就了属于新寮村特有的辉煌人文印记。

  新寮村,在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5年被评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如今的新寮村,青山绿水,生活富裕,处处可见村民自建的三四层别墅,门口停放的车辆也显示,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低。

  即将离开新寮村时,记者注意到,村里的中心位置是新寮院士广场。广场一侧,几位村民在悠闲地摆卖特产芋头、各色青菜;另一侧,两三位七八岁的儿童,正在广场的运动器械上快乐地玩耍……

  如此岁月静好,如此和谐场景,不正是黄旭华们奋斗毕生所期待的吗……

  

责编:马洪震
审签:田连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