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故事大家说⑥ | 为企业发展“筑巢” 淄博这家科研机构开启华丽转身

··

  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通讯员 孙晓晓 淄博报道

  讲述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徐东

  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是由山东大学、淄博高新区管委会、新华制药三方共建的一个产学研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承担着公共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吸引和汇聚以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四项职责。

  研究院在成立初期是一家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制度限制和人才招聘的挑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场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并在2020年成功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证书,标志着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在人才招聘与管理上,我们研究院实行社会化服务,灵活招聘,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解决了人才多元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在项目管控与服务方面,研究院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采取项目制形式,积极打造企业第二研发中心,建立了一站式药物研发服务和关键节点技术服务体系,为全国近1000家企业常年提供技术服务,其中一半来自山东,特别是淄博的医药产业实现了服务全覆盖。凭借技术服务板块的强劲表现,研究院自2019年起已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政府运营资金支持。

  在成果转化与孵化方面,研究院探索了零成本创业模式,实现资源、资质和人员三方面共享,十年间培育了45家企业,其中24家是CRO企业,填补了淄博医药产业在CRO领域的空白。在产学研合作与拓展方面,研究院积极链接山东大学等各地高校的资源,深化园区企业与山东大学的深度合作,并成立山东大学医药行业校友会,链接全国医药产业资源,为淄博医药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讲述人:则正医药淄博事业部制剂负责人 秦杰子

  我们山东则正医药就是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孵化引进的企业之一。作为一家扎根于淄博,在淄博逐渐成长和壮大的企业,在成立之初,政府的孵化平台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研究院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室3年房租和物业费免除,300余万元的实验仪器3年免除租金,并提供6名研究员与企业进行人才共享一年。

  后续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也享受到了当地政府关于人才招引的政策优惠,比如“人才金政50条”、组织企业去高校招聘、帮助企业拓展人才招聘的渠道和资源。这些政策对企业的人才招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手记:

  踏入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办公楼大厅,立刻被满墙的国家级与省级证书及牌匾所吸引,它们熠熠生辉,见证了研究院市场化改革之路的成效。

  近日,我有幸采访了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东和山东则正医药淄博事业部制剂负责人秦杰子,深入了解了研究院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高新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以市场化运营为方向,探索“政府主导、大学支撑、企业参与”模式,形成短、中、长期项目相结合的多样化业务服务模式。

  短短几年,场地面积由5000平米扩展至23100平米,人员团队由3人扩展至230余人,仪器设备由3890万元增至1.2亿元,技术单元(中心)由6个扩展至15个,从单一药物检测机构发展为全链条、一站式药物产业技术研发和孵化服务载体,在实现自我造血和自负盈亏的同时,对优化地方新医药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研究院打造的“拎包入住”科研共享平台、共享孵化模式以及项目分级遴选机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创新性的“零成本”创业培育模式,成功孵化了40余家医药企业,采访的则正医药就是其中一家。其中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委托研究机构)服务企业达24家,不仅推动了淄博市CRO服务的突破,更彰显了其强大的孵化能力。

  在科研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机构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

  在副院长徐东的讲述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研究院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决心和勇气。他们通过市场化改革,成功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证书。这一华丽转身不仅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们树立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典范。

  

责编:田泽文
审签:李玉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