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杨德将: 职业教育助推“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焦点访谈》以“工匠精神,铸就卓越”为题报道了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杨德将等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匠心筑梦的事迹,在广大职业院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杨德将是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996级钳工专业学生,1999年参加工作,现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管路安装班班长。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先后获得“齐鲁最美职工”“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敢拼、实干、脑筋活,一定能拼出名堂来。”这是杨德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杨德将的成长之路成了无数学子向往的未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在乎出身、学历、地位,这些都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更不能成为一个人不努力的借口。”杨德将说。在校学习的时候,他就养成了随时随地“动手”的好习惯,随身携带各类小工件,闲着没事儿就拿出来琢磨,勤奋是杨德将成才之路上的法宝。

  一路走来,杨德将从一名管路安装工逐步成长为国之重器的建造者。作为国内少有的超高压管路一线工人,这些年,杨德将靠着不服输、不气馁的钻劲儿和干劲儿,攻克了100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其中,被誉为大国重器的“蓝鲸1号”节流压井管汇系统,创造了海工行业最高压力纪录。在这个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的建设中,需要对管路进行相当于2.1万牛顿压力的超高压测试。这是全世界没有人敢尝试的压力测试,一旦出现疏漏,后果不堪设想。按原来的打压方式,危险性太大。杨德将反复尝试,终于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打压方式,保障了钻井平台的顺利建设。这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杨德将说,是母校培养了他敢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在现在的岗位上坚持下来,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坚。而在杨德将当年的班主任牟丽君看来,杨德将的天分并不突出,但是他肯吃苦、能钻研,这种精神十分难得。“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干不好的工作!”牟丽君赞叹说。

  毕业后,杨德将和学校教师没有中断联系。据牟丽君介绍,“孝顺”是杨德将身上非常大的优点。他的父母是普通农民,他知道他们赚钱不易,花钱从不大手大脚,攒下的零用钱基本上全部用来买学习用品。节假日,他也是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有一次,他在田里干活时被马蜂蜇了,顶着“挂彩”的脸回来了。

  杨德将不仅孝敬父母,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表现在他对学校发展和学弟学妹们的关注与鼓励上。一有时间,杨德将就回到学校,与教师交流、为学生授课、带学生实训,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如何涵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工作不能怕吃苦受累”的精神,激励着师生。

  2020年12月1日,杨德将回母校为师生宣讲“三种精神”。他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与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勉励学弟学妹立志成才、精技励能。他欣然接受了学校聘请他担任学院“首席工匠导师”的工作。杨德将十分关注母校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在回学院作报告、传经送宝的同时,积极在学院与企业、学院与技术能手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校企融合、联合育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更深层次。2021年7月13日,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全国劳动模范杨德将工作室”和“全国劳动模范杨德将工匠班”,师生有了更多、更直接与劳动模范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2023年11月3日,杨德将再回母校,以“今日烟工学子,明日国之栋梁”为题,向全院学生代表进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宣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学子,只要肯奋斗、肯钻研,职教生一样能够拼搏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8302班学生胡永航说:“杨德将学长说的‘今天工作,明天还要工作,这是工作;今天工作,明天还想工作,这是事业’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一定向学长看齐。”信息与传媒系计算机19303班学生闫俊青表示:“看到在自己学校走出去的学长如此优秀,拥有如此傲人的成绩,我信心倍增。”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了《工匠精神,铸就卓越》电视专题录像,很多学生表示受益匪浅。

  当下,杨德将的成长经历和励志故事成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立志追赶、学习和超越的目标,汇聚起修技成才、技能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编:张明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