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时代企业家重走长征路特训营纪行
··
记者 马宝涛 安志彬
2024年10月10日,一支14人的队伍抵达江西省于都县。它由民营企业家、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新闻记者等组成,均来自山东德州。
九十年前的今天,中央红军分别从瑞金等地向于都集结。当他们渡过浅浅的于都河,标志着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红军长征正式开始。
今天的14人团队,有一个名字——德州新时代企业家重走长征路特训营;今天的于都河畔,高高矗立着“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与四面八方闪闪发光的红旗、党徽,以及不息的车流相得益彰,共同汇成这座西南小城的红色海洋。
迎着朝阳,于都县长征源红军小学的国旗缓缓升起,孩子们朗朗读书声飞出校园。学校对面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是特训营瞻仰的第一座纪念建筑。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特训营学员列队整齐,举起右拳,在纪念碑下铿锵宣誓。一旁的长征第一渡口,见证了历史,也见证着特训营对党的忠诚和发展的决心。
正如企业家龚红民在特训营出征仪式上所言,当前经济形势下,让企业家重走长征路,深刻体会红军的坚定信念、长征的艰辛伟大,目的是让长征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相融合,激发创业激情和创新创造活力。
10日上午9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迎来当天第一批参观者。讲解员讲得仔细,特训营学员听得认真。大量展品、图片,仿佛将大家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毅然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征程。
在接下来的十天时间里,特训营沿红军长征路线行进。遵义会议、哈达铺会议等重要会议会址,强渡湘江、飞夺泸定桥等重要战役战斗地,夹金山、大草地等载入史册的长征途中重要地点,均成为现场授课点。
特训营行程十分紧凑。前四天时间,辗转江西、广西、贵州三省(区)七地,10月13日傍晚离开贵州,走进四川省天全县红军村,14日上午来到泸定桥。当年的13根铁索仍在服役,桥面新铺设了木板,大家小心翼翼地走上晃晃悠悠的大桥,桥下白浪翻滚,水流湍急。
14日下午,特训营翻越了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今天的夹金山下,水流潺潺,树木参天;从山下到山顶已经修通柏油公路,山坡上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特训营从山腰海拔3300米处下车,向山顶徒步攀爬……站在夹金山垭口标记着海拔4114米的巨石前,寒气逼人,只见四周群峰起伏,白雪点点。
15日清晨,特训营在小金县瞻仰懋功红军会师纪念碑,然后驱车2小时,抵达两河口会议会址。下午,又历时4小时驱车240公里,先后走进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红军纪念馆、卓克基土司官寨,穿过红军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隧道,晚9点来到因红军过草原而得名的红原县。
红军过草地纪念碑位于红原县瓦切镇日干乔大沼泽。日干乔大沼泽茫茫无际、渺无人烟、气候异常,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红军长征在穿越大沼泽途中,粮食、药品等物资缺乏,许多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牺牲在草海、泥潭中。16日,特训营到来时,现场风雪交加,白雪皑皑,一片沉寂。冒着零下5℃严寒,克服高原反应,特训营登上纪念碑平台,随后列队走进草地,开展短途徒步行军。
走,才是重走长征路最基本的方式。根据手机记录,特训营日均步数1.3万。70岁的特训营临时党支部书记、德州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杜深江,年龄最大,但他一步也没有落下,还跟身边年轻人学会了在手机上“点亮”行经城市。
一座接一座的城市被“点亮”。只有置身现场,才有亲身感受,它比通过书本学习更加入脑入心。在四渡赤水土城渡口,在达维会师地,在懋功同乐会旧址,特训营均在现场进行过超过一个小时的露天授课。泸定桥炮兵阵地、哈达铺会址领导人塑像等均处于山坡,必须向上攀爬才能接近。不巧的是,特训营重走长征路期间,南方多阴雨,比如遵义会议会址等地,是在霏霏细雨中完成教学的;在腊子口战役旧址,学员需要冒雨跨过湿滑的小桥才能来到布满弹痕的碉堡。
深秋的六盘山,西风劲吹,雾气缥缈,气候恶劣。作为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一首激扬豪迈的《清平乐·六盘山》从这里传遍全国。特训营沿红军小道登上纪念馆平台,瞻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却看不清碑上的大字。在集体合影时,人们面面相对,看不清模样。当地人说,这样的天气是常态。
陕西省吴起县,是长征胜利结束之地,也是特训圆满收官之地。
10月19日,特训营来到吴起。当天,又是一个被历史铭刻的重要日期。1935年的今天,中央红军进驻吴起镇。在吴起打的长征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吴起,不仅成为中央红军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党中央保卫与扩大西北苏区,领导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国共产党人以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自10月10日从于都出发,到10月19日抵达吴起,特训营历时10天,跨越9省二十多个县(市),全程重走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以及红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的部分行军路线。
特训营的“行军”工具,是一台大巴车。从于都到吴起,驱车里程近5000公里,平均日行千里,穿着也从短袖过渡到棉衣。不得不提的是,除了参观红色旧址、现场讲解、集体宣誓、座谈交流等授课形式,“车轮上的课堂”也功不可没。《长征》等纪录片的观看,以及多节红军史授课均在车上完成。
沿途有茂林修竹、崇山峻岭,也有黄土高坡、悬崖峭壁,多为山区。虽然如今多地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大量点位偏远,所以特训营走的几乎全部是国、省、县、乡道,蜿蜒崎岖,坑洼不平。一路走来,除遵义为地级市外,每天都住进沿途一个不同的县城。
参加特训营的有来自山东安德投资发展集团、德州振华建安集团、山东泰豪家具有限公司、豪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企业家,特别邀请德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原主任李光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员李长征,红军长征历史研究专家、德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孙建领全程指导。大家一起用脚步丈量长征历程,用心灵感悟长征精神。
德州市委十六届七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争当排头兵,聚焦服务融入重大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城乡融合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释放动力活力、文化“两创”等领域深化改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这对企业家也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通过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来克服各种障碍,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一路走来,特训营学员李东升收获满满,也感慨良多:“新时代的德州企业家,面对新形势,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还要勇于争当排头兵。”
长征,深刻影响着中国,震撼着世界,闪耀着光芒。长征精神,不仅是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坚定企业家理想与信念、推进企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法宝。而企业家精神与长征精神在内涵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