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职场 “打怪”,职业病休想近身!
··
大众网记者 孙淼 通讯员 尹士平 苏丽娅 济南报道
每到这个季节,“打工人”最难熬的可能就是寒风瑟瑟吧。如何能在寒冬季节保护好革命本钱——身体,是每个打工人面临的问题。那么,低温季节打工人需要注意什么?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如何摆脱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低温的双重影响?又有哪些摆脱职业病困扰的攻略?日前,济南市疾控中心专家就来支招,帮助大家开启元气满满的工作模式。
职业性化学中毒
1.化学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工业企业中广泛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有机溶剂挥发性气体,通风排毒是降低作业场所有害气体浓度的重要措施。冬季气温低下的情况下,工人为保暖而关闭通风设施、紧闭门窗,就会造成作业场所通风不良,使得有害气体蓄积,极易引发各类职业中毒事件。
另外,为取暖在工作场所使用煤炉等设施,因空气流通不畅也易造成有害气体蓄积,从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企业要在通风排毒设施能正常投入使用前做好应对低温的准备,同时采取其他防寒保暖措施。
企业合理组织气流方向,为风口的操作工人设置必要的屏障,避免直吹。
作业工人也应克服低温的影响,坚持开启必要的通风设施,确保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2.化学毒物经过皮肤或污染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职业中毒
冬季由于气温低,工人洗澡、洗手和换洗衣物的频率将大大降低,有毒化学品(如有机磷、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等)通过污染皮肤或衣物进入人体的概率将明显增加,易导致中毒发生。
另外,接铅作业人员因食品受铅污染,可经消化道摄入引起中毒。
![](https://appimg.dzwww.com/dzcloud/20250122/bcc9e11e5ce8ccecb1701fd3312894cb.png)
相关企业应为作业工人提供温暖舒适的洗浴设施。
工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物,勤洗澡,预防有毒物质经过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低温及冬季作业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冷作用的强度,冷作用强度越大,低温的影响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皮温的影响
受冷后首先是裸露的皮肤温度下降,随着时间延长、强度增大,皮肤温度逐渐降低,并开始出现潮红、冷、胀、麻、痛等症状,皮肤感觉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出现冻伤。
对体温的影响
在冷环境中,由于机体调节功能较强,不易出现较大波动,所以体温的变化不如皮肤温度变化那样敏感。但是,一旦体温出现明显降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比皮温下降严重得多。
对全身的影响
(1)机体受冷后,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引起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意外,这也是寒冷地区脑卒中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2)在冷热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作业(如冷藏作业)能破坏人体与正常季节性变化的适应关系。因此,从业人员易产生疲劳、倦怠、感冒、手脚发麻、发酸、尿频等症状。
(3)寒冷也是导致雷诺氏症候群、末梢性面神经麻痹(口斜、眼角下垂)的诱发因素之一。
冷过敏
冷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冷过敏性荨麻疹有先天性(遗传)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冷荨麻疹特点是皮肤表面无疱疹,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并伴有关节痛;后天性冷荨麻疹一般是接触寒冷12分钟后发病,可能出现慢性疱疹,与先天性不同,一般没有全身性症状。
![](https://appimg.dzwww.com/dzcloud/20250122/97981ffe4f9a8a9474c97d46bb6f5603.png)
冷藏作业(以及冬季户外作业)应穿着足够量的防寒服装,保证服装覆盖部位平均皮温不低于33℃为宜,并保持服装干燥。
对保暖薄弱环节,如手、脚、头、耳,要加强保暖,减少裸露皮肤的面积,保证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不低于20℃。
在低温环境中,风速能增加冷作用强度,因此,防寒服的尺寸也很重要,束缚过紧影响末梢血液循环,能增加冷影响或冷损伤的机会;过于宽松影响装具的保暖效果,所以衣服松紧合适很重要。
健康提示
冬季从事户外作业时须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饮酒,以防发生事故。在没有特殊的防护下,不可在湿冷环境中睡眠。
饮食要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B1。食物中蛋白质不足,可使机体对冷的耐受力减弱。
在冷环境中作业结束后,进行温水浴有助于迅速减少与消除寒冷的影响,低温作业(冷藏)车间应附设有服装烘干室和热水浴室。
![]( /statics/hb_pc/images/hb-head.png )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2.png)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