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并购润阳股份失败:行业龙头的内忧与外困

··

  大众网记者 金瞳 青岛报道

  耗时半年的光伏行业“史上最大并购案”——通威股份拟50亿元收购润阳股份的计划,最终因“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宣告终止。尽管公告中未明确具体分歧,但通威股份背负的财务压力、对外部环境的战略误判及行业周期风险,是导致这场交易流产的核心原因。

  财务隐忧:亏损扩大与现金流危机

  光伏行业自2023年四季度进入下行周期,多晶硅价格暴跌导致全产业链利润空间被挤压。通威股份作为上游龙头,首当其冲承受价格压力,其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38.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2023年的210.25亿元骤降至29.88亿元。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70亿至75亿元,连续五个季度累计亏损近百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9.04%,创近十年新高,应付票据及账款高达450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164.65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凸显。

  此外,通威控股股东通威集团频繁质押股份融资(累计质押4.49亿股,占总股本9.98%),资金用途为“维持自身生产经营需要”,流动性的紧张是自不待言的,在此背景下,斥资50亿元收购高负债的润阳股份,会让财务负担“雪上加霜”。有行业分析师指出,通威终止收购是“止血”之举,意在避免深陷泥潭。

  战略误判:海外扩张的“理想与现实”

  这场收购中,通威在行业低谷期对海外市场的风险明显存在战略误判。通威最初收购润阳的重要动因是整合后者在泰国、越南等地的海外产能及美国市场渠道,以弥补其全球化布局的短板。然而,润阳的海外工厂频繁曝出停产(如泰国组件厂停工60天、越南拉晶切片工厂停产),叠加与美国天合光能的专利诉讼(涉及TOPCon技术侵权),其海外优势被大幅削弱。

  一方面,东南亚及美国市场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贸易壁垒高企;另一方面,润阳的高负债(2022年资产负债率79.17%)和IPO失败进一步降低其资产吸引力,“海外产能整合”的收益难以覆盖潜在风险。

  行业困境:周期与技术迭代双重冲击

  此次并购失败也折射出光伏行业兼并重组的普遍难题。当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多晶硅、电池片等环节开工率不足50%),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超70%,并购意愿低迷。通威虽为龙头,但其自身产能已覆盖多晶硅(90万吨)、电池片(157GW)、组件(93GW),盲目扩张同类产能只会加剧内卷。

  此外,行业的技术迭代加速令通威的收购决策陷入矛盾。润阳股份的核心资产是25GW PERC电池产能(占销售额的95%),但当前市场已快速转向TOPCon技术(2023年占N型电池出货量的87%),而润阳的PERC产能面临技改压力,TOPCon产线尚未完全建成,技术竞争力不足。通威若接手此类产能,不仅需承担技改成本,还可能因技术路线落后而丧失市场优势。因此,通威最终选择聚焦自身TOPCon产能升级,而非收购“包袱”。

  通威股份的并购失败,本质上是企业内部问题与行业周期、技术迭代共振的结果。其财务压力、技术路线选择偏差及海外战略误判,共同导致这场“强强联合”沦为“无奈止损”。未来,光伏行业的整合或将更多依赖技术协同与产能出清,而非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通威能否在寒冬中完成自我革新,将决定其下一轮周期的竞争位势。

  

责编:王 熠
审签:周传金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