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中的“海底炼狱”是瞎编?科学家:有现实根据
··
妖族被镇压在熔岩翻涌的深海炼狱,虚空裂口骤然开启时,岩浆倒灌人间,鱿鱼被炽热的岩浆烤得“焦香四溢”……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中的这些场景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说,神话故事纯属虚构;也有人说,虚构可能有现实根据。
现实世界中,海底真的存在岩浆吗?在深海岩浆等极端环境下,生命真的能够生存吗?带着网友的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马昌前。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海底炼狱。电影海报
1
滚烫的“海底炼狱”:
海底岩浆真的存在吗?
《中国科学报》: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大量出现海底岩浆的场景。现实世界里,海底真的存在岩浆吗?
马昌前:
是的。现实世界中的海底,不仅有岩浆活动,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活跃。
全球海底分布着近25000座火山,远超陆地上的1500座。它们集中在地球板块运动的“战场”上——洋中脊、洋岛和俯冲带。
洋中脊型火山,位于海洋板块发散边界,这里的岩浆从地幔上涌,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全球洋中脊呈W形分布;洋岛型火山与热点有关,岩浆通过海洋地壳上升,像夏威夷-帝王岛链就是这样形成的;俯冲带型火山则出现在海洋板块与其他板块汇聚的地方,比如环太平洋火山带,2022年喷发的汤加火山就属于这种类型。
每年,海底火山通过洋中脊不断“创造”新地壳,推动着地球板块的运动。而这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进行,构成了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个重要通道。
《中国科学报》:俗话说“水火不容”,海底的火山溶液为什么不会被海水淹没、浇灭?
马昌前:
现实中的海底火山喷发,并不会被海水扑灭。水灭火的原理通常是通过冷却和隔绝氧气实现,但岩浆本身并不依赖氧气维持燃烧。海底的岩浆温度通常高达900℃到1400℃,远远超出了水的冷却能力。因此,即使在冰冷的深海中,岩浆依然可以燃烧。
2
海底岩浆涌入陆地:
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吗?
《中国科学报》:与电影中岩浆从“虚空裂口”倒灌而出类似,现实中海底岩浆有可能涌入陆地吗?
马昌前: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景在现实中并不常见,现实中海底火山极少直接摧毁陆地。
如果电影中的“陈塘关”位于浅海,岩浆喷发时确实可能呈现“火光照亮海面”的景象——2021年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喷发时,熔岩流入海洋的场面便与之相似。
但这种较为平静的溢流形式难以形成像陆地火山那样的红色喷发柱或熔岩瀑布,更不同于电影中所表现的急剧倒灌式喷发。
《中国科学报》:现实中海底岩浆活动会对靠近海岸的区域以及全球气候造成威胁吗?
马昌前:
是的。“炼狱般”的火山能量往往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写人类历史——触发全球气候剧变。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向平流层注入1.3亿吨二氧化硫,形成覆盖全球的“硫酸盐气幕”,导致1816年成为“无夏之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0.4~0.7℃,全球农作物绝收,饥荒遍野;1257年,印尼萨马拉斯火山喷发,威力相当于2000颗原子弹,其喷发物在南极冰芯中留下化学信号,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大饥荒的元凶。
海底火山爆发虽不会将岩浆“倒灌”城市,但通过温室气体与冷室气体的拉锯战深刻改变着气候——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而喷发出的二氧化硫则会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反射阳光,导致地球温度下降,产生所谓的“遮阳伞效应”。
更隐蔽的危险来自极端气候与越洋海啸。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曾将火山灰和水蒸气喷射至58公里高空,并引发跨太平洋海啸,火山扬起的海水蒸汽甚至扰动了电离层。
马昌前给华师一附中学生讲科普课。受访者供图
3
岩浆泡澡:
生物能存活吗?
《中国科学报》:电影中,妖族被困在锁妖阵下,鱿鱼在三昧真火的烘烤下说出“岩浆泡澡,咱是家常便饭”这句搞笑的台词。现实的海底岩浆环境中,真的有生命存在吗?
马昌前:
深海确实存在着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奇迹,并且海底火山很可能是生命起源之地。
1977年,“阿尔文号”深潜器在2500米深的东太平洋海隆发现海底火山“黑烟囱”热液喷口周围竟存在耐高温盲虾、管状蠕虫和嗜热细菌。它们不靠阳光生存,而是以喷口释放的硫化氢为能量,建立了一个化能合成生态系统。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生命极限的认知。
这类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并非阳光,而是地球内部热能,堪称“地狱中的生命绿洲”。
《中国科学报》:海底火山和生命起源之间的关联有确凿证据吗?
马昌前:
实际上,地球上出现在海底的最古老动物化石可追溯到约8.9亿年前,而地球上海洋原始生命诞生在30亿~40亿年前。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在深海环境中演化的痕迹。
在地球大气尚未富含氧气的远古时代,火山活动为深海提供了丰富的热量和化学物质,而这些条件恰恰为原始生命的诞生创造了理想环境。电影中被“锁妖阵”困住的妖族,也许可以看作是深海极端生态的一种象征。
从世界范围看,科幻作品的想象力常常能启发科学家的研究。下一次深海探测时,科学家也许可以带上一个“三昧真火”探测器。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思辉 实习生 张曦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