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手艺人①|李玲:一把剪刀,剪出世间百态

··

  开栏语: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沉下性子、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手艺活,他们雕琢着时光,也雕琢着自己,他们精于一业娴于一技,被称为“手艺人”。他们并不被每个人看见,却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沂蒙手艺人”,带您走近TA的“守艺”世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梁红国 李梅 临沂报道

  一把剪刀在纸张之间顺畅游走,一刚一柔之间,几分钟的工夫,一幅栩栩如生的人像剪纸作品就完成了。11月4日,在李玲家中,她现场即兴创作,技术娴熟、超快速度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精准把握,着实让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惊叹。李玲作为琅琊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守着剪纸这门热爱的手艺将近40年,她用一把剪刀,勾勒出世间百态,剪出人间万物。

  耳濡目染 结缘剪纸 由爱好到生活

  从6岁开始李玲就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剪纸文化,受其影响我也爱上了剪纸。”李玲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印象中那个时候爷爷奶奶及周边的邻居在闲暇之余或者过年的时候,都会剪纸,剪纸仿佛是生活的一部分。耳濡目染中,她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这门手艺。

  李玲一直把剪纸当成是一种爱好,闲暇之余时不时剪几幅作品调剂生活,但1999年对李玲来说是个转折,那一年,她下岗了。面对生活的无可奈何,李玲萌生了将剪纸这个爱好变成谋生手段的想法。一向雷厉风行的她果断开始在各个广场、集市、街头支起小摊卖剪纸作品。

  “想想挺不容易的,那时候小女儿还在肚子里,我就带着她辗转于不同的地方。”李玲说,她刚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现场制作的速度也跟不上。为了练手,很长一段时间她免费为别人创作,技术和速度提升到一个台阶后才开始收费,5毛、1元、5元、10元……尽管艰难,但她渐渐发现在磨砺中技术突飞猛进,能靠这门手艺糊口了,更重要的是在摆摊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贵人,让她得以在更稳定的环境里安心进行创作,有机会参加各种大型展览,看到更多的作品,也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见,剪纸事业有了起色。

  拜师学艺 走街串巷 作品层出不穷

  李玲的剪纸作品题材较为广泛。人生百像、花鸟鱼虫、瑞兽祥禽、山水万物,在她剪下活灵活现,她的剪纸构图灵巧,刚柔相济,粗细有度,节奏和谐。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不断向大师学习、向生活学习的结果。

  “自己学习总会有些局限性,所以我不断走出去,向技术好的人学习。”李玲从15岁开始向外探索,也在机缘巧合下拜师业内水平高超的剪纸大师,在老师们精心指导下,勤学好问的李玲剪纸艺术日渐纯熟。

  李玲坚信“艺术源于生活”,她走街串巷,观察生活,去花鸟鱼虫市场寻找创作灵感,儿时的游戏、街道上的宣传画、路上的行人都是她的创作素材;她将沂蒙特色、各地民俗、时代事件、历史典故等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了《兰亭集序》《钟南山》《红楼梦》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画面生动、激荡人心。

  “剪纸艺术必须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基层、扎根于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出作品。”李玲说,每年她花样百出的作品层出不穷,亦获奖无数。

  潜心教学 寻求发展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李玲的一些作品耗时长达半个月,半个月完成一件作品对人的耐性是一种考验,而李玲却自得其乐。“创作的时候,我的世界里就只剩下自己和作品,越剪越高兴,有使不完的劲。”这些年,李玲的生活、工作等几经变化,但不变的是对剪纸的热爱,她说只有自己热爱了,才能带动更多人热爱。

  最近几年,李玲不断辗转于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教授剪纸艺术,她从最简单的开始,渐渐培养所教者的兴趣。也有很多人主动找上门来跟李玲学艺,这让她非常欣慰。她的小女儿在自觉不自觉中学习了剪纸。

  下一步,李玲希望能够和艺校进行合作,对剪纸手艺进行长期稳定的教学,但这仅仅靠她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李玲表示,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她有自己见解。“保护传承很重要,但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同样重要。”李玲积极寻求剪纸艺术与酒文化、农副产品等的结合点,她不想剪纸是一门束之高阁的艺术,唯有与时代深入结合,应用于更广的领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剪纸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被更好地传承下去。

  剪纸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需要继承和发扬,李玲只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一个个像李玲一样的个体得到发展了,才能促进民间艺术整体的发展。

责编:李洪鹏
审签:孙贵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