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

··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匠心筑梦》系列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郑雅馨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的是山东工程技师学院院长左朝君,欢迎左院长!

  左朝君: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2023年山东省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凝心聚力、奋勇拼搏,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行动和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行动,不断提升人才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在“育才”方面,我们山东工程技师学院是如何承担起“传道”的责任与使命,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的?

  左朝君: 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技师学院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我们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全过程,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发挥职业教育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学院坚持“德技并修”、德育为先,持续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工作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建设、学生教育、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制定实施《大力推进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突出师资队伍“强”、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改”,全力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各专业系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科学制定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目标,激活专业教学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打造“全覆盖、差异化、有特色”课程思政模式。三是夯实“日常思政”基础。以主题班会、精品团课、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为载体,强化日常道德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增建社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打造“当地民俗研修基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设立合理化建议奖,用情用心铸魂育人,让教育更有温度,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主持人:2023年山东省将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行动和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行动,不断提升人才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对此咱们学院在提质培优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与突破?

  嘉宾:近年来,学院党委不断改革创新,加压奋进,持续完善德技并修、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育人机制,办学成果丰硕喜人,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教学改革成效显著。2009年成为首批人社部一体化课改试点以来,学院共有3批5个专业成为全国试点,2022年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建有56个一体化教学专业工作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铺开,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先后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入选山东省技工院校“特色名校建设项目”和山东省技工教育优质校项目建设单位。

  二是技能竞赛引领作用突出。建立与省赛、国赛、世赛相衔接的竞赛体系和选拔机制,高水平建设了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和汽车技术两个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十大劳动之星”“山东省优秀青年技工”等一批优秀学生,连续5届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荣获首届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铜牌。

  三是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主动联系国字号、中字头和省内规模以上企业,促进毕业生实习与预分就业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灵活就业。做好就业及跟踪服务工作。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素质+技能”水平,构建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当年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十大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主持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我院在服务行业、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又是如何发力的呢?

  左朝君: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速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优化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数量众多的技能人才。学院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培训,拓展办学功能,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格局。围绕国家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要求,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聊城市“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现代制造、车辆工程、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大群平台,新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技术、智能网联、智能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数字化专业,构建了传统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的专业结构。

  二是健全“工学一体、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与全国7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成立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班、二级学院,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设立中通汽车学院和鲁西培训学院,与鲁西集团、聊城大学探索首创了“三元”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输送更多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培养”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学院加强与驻地政府联系,设立了聊城市创业大学分校,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合作建设的“综合型产教融合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列为聊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职教项目,构建“产教训”融合培养、“政企校”协同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加强在人才共享、专业共建、创业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衔接贯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三是扩大社会培训规模。全方位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等专项培训,每年培训8000多人次,进一步增强就业服务能力。率先在全省开展大学生技能提升项目,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合作,发挥技师学院技能优势,累计技能提升培训近4000人次,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就业培训,实施“金蓝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项目,助力企业提升职工综合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企业技术骨干,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为经济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助推地区经济发展。

  主持人:我院在教师队伍的引进与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来招才引智、人尽其才?又有哪些举措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的呢?

  左朝君:当前学院拥有一支全国优秀教师、世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省首席技师、全省有突出贡献技师领衔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师占专业教师的90%以上。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以“聚名匠、育能手、优结构”为目标,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双向交流等方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武装教师头脑,强化教师政治理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把师德师风作为公开招聘、岗位竞聘等事项的基本原则和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示范引领行动,定期开展“十佳教师”评选,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

  二是大师、名师引领,锻造高素质教学团队。完善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办法,建立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引进企业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推进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近年招聘引进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近百名,针对培养出的优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通“绿色通道”。按专业组建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领军人才、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健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激励教师钻研业务、成长成才。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打造出了交通运输类、幼儿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电子商务与物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建有三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省级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和四个首席技师工作室。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开展“师傅带徒”工作,充分发挥骨干人才“传、帮、带”作用,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孵化机制。

  三是推动工学一体化师资培养。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任务,是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学院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以来,严格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见》《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细则》等制度,对一体化教学开展专题教研,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系列培训,利用寒暑假安排所有教师进行一体化技能训练,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一体化教师培训和认证,不断强化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是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健全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制定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提升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快青年教师角色适应、后备梯队成长、教学名师培养。组织教师开展校内职业能力提升、企业顶岗锻炼、国内外培训研修,鼓励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开展竞赛成果转化,将技能大赛规则标准、素养要求融入日常教学。举办学院教师职业能力大赛,遴选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支持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活动和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研能力。通过多渠道引进、多方式培养、多手段激励,教师队伍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和提升。

  主持人:2023年山东省将认真思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山东何为”的时代课题,启动实施教育提质行动,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此,学院下一步的规划展望,请您为大家简单描绘下吧。

  左朝君:作为技工教育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全面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大潮。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提质增效、特色鲜明、管理精细、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完善健全德技并修、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育人机制,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开放式多元化综合性的高技能培训基地。

  办学层次规模进一步丰富扩大。完善包括技师、高级工、中级工、普通高职和“技能+素养”双高人才的多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逐年增加技师和普通高职数量。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左右,每年职业培训数量与招生数量基本持平。建成全国优质技工院校。根据省厅统一部署,着力推进学院设置为高等职业学校,实现“学历+技能”双证培养。

  校企融合日趋紧密。进一步完善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能培训、等级认定等方面创新全方位、全过程、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政校合作新模式。

  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多元化。充分发挥技工教育资源优势,建设世赛国家集训基地、优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师资研修基地,开展学制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师资培养、技能评价、竞赛集训、创业孵化、就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

  我们将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持续提升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左院长的精彩分享,我们也期待着学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好的,观众朋友们,我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责编:刘佳琦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