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文博游:“不是在制造技术奇观”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沉浸式表演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供图
当裸眼3D光影重构三国盛景,当千年诗魂在虚实交叠的戏剧中苏醒,四川成都的文博场馆正在以一场文化觉醒实验颠覆传统文旅体验。武侯祠与杜甫草堂两座文化地标,通过科技赋能、场景再造、参与重构三大创新维度,让沉睡的时光“活态化”,让历史叙事“在场化”,为文博游转型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开庙首日,情景剧《奇思“庙”想》引爆全场。舞台中央,8块LED巨屏构筑起流动的时空:蜀汉市集的烟火气中,刘备与张飞的酒碗相碰声犹在耳畔;赤壁之战的滔天巨浪倾泻而下时,前排观众下意识后仰躲避。当现代音乐人穿越至三顾茅庐的草庐前,观众席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诸葛亮羽扇轻摇的瞬间,衣袂的褶皱都像在呼吸!”游客朱梦的感慨,道出了成都以技术赋能文博游的精髓:将历史典故转化为可沉浸式体验的“超现实剧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突破性尝试则更显深意——打破传统观演界限的沉浸式戏剧,让游客成为历史情境的“闯入者”。
近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万佛楼前,一场“意外”发生了:“黄四娘”提着花篮穿行于游客间,冷不防被手持高家枪的“高适”拦住去路。“浣花夫人莫急,我不过想采几枝红梅装点诗会。”随着二人即兴演绎的误会与冲突,围观人群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哄堂大笑。当“杜甫”缓步登场吟出“花径不曾缘客扫”,原本作为背景的游客突然被邀加入诗词接龙,历史与现实界限的消融,在此刻达到高潮。
如果说戏剧艺术是文博场馆塑造沉浸式场景的抓手,互动性则是让观众直接参与的有效窗口。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内的“数字红墙”悄然重塑了文物解读范式。原本静止的《诫子书》《蜀相》化作流动的金色字符,经游客轻触,起伏跃动于朱红墙面上。在博物馆主题灯展区域,实体打造的裸眼动态六角宫灯内呈现着祈福祥运树、三国人物表演等新春喜庆画面,游客还可通过扫码将自己的祈愿灯笼挂至祈福祥运树上,提升“科技庙会”的互动体验。
这种交互式的革新呈现,在杜甫草堂大雅堂的“诗词擂台”上表现得更为极致。“杜甫”与“高适”以《人日寄杜二拾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展开对诗时,一个身着汉服的少女突然接续吟出“云白山青万余里”,引得“诗圣”转身拱手致谢。来自北京的游客秦余激动不已:“当演员直视我的眼睛邀我对诗时,‘唐朝’不再是个名词,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同时,杜甫草堂还深度聚焦活动的参与感,让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共创共生。据统计,今年春节,杜甫草堂特别设置了“写给杜甫的三行情书”线上、线下活动,共吸引40多万网友参与,收集到近万份写给“诗圣”的“情书”。
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不止于技术堆砌,还在于构建文化氛围。行走在杜甫草堂,记者发现最动人的场景往往发生于技术之外:大雅堂前,一群孩童围着金钱板表演者学说四川方言,稚嫩的“展言子”声中,非遗完成了代际传递;万佛楼的花海里,银发夫妇在“黄四娘”的指导下学习唐代揖礼,躬身时颤动的白发与盛放的红梅构成一幅温暖的画面。
“值得肯定的是,成都文博场馆在技术创新中始终把握住文化主体性。”有业内人士表示,武侯祠的LED屏联动并非炫技,而是精准服务于三国故事的现代表达;杜甫草堂的百场惠民演出,用传统器乐对话数字舞美,在虚实间守住诗韵本真。
“我们不是在制造技术奇观,而是寻找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武侯祠将持续推进沉浸式项目与文博游深度融合,注重运用新技术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新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结合,不断创造文旅新场景,满足群众新需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也将于今年迎来建馆70年。据相关负责人透露,届时还将有一系列精彩的沉浸式展览与活动推出,让更多人领略到草堂深厚的诗歌文化底蕴。(付远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