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来了专家服务团“传经送宝”
··
大众网记者 蔡君君 孙顺科 威海报道
4月底,威海市乳山市南黄镇北斜山村山上的茶叶刚刚冒出嫩芽。威海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技术专家就来到了茶园,详细记录着茶叶长势的具体数据,为威海市威茗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众所周知,在威海种茶难,就难在气候影响大。在专家服务团的帮助下,威茗茶园建起了小型智能农业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及时调整管理举措,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今年,威茗茶园产量能达到50吨,销售额预计能达到5000万元。
不止茶园,果园、农田、农产加工地……自2023年以来,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建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们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开良方”、送技术、出良策,为乡村振兴赋能,为经济发展助力。
18支专家服务团一线“把脉问诊”
除了送去宝贵的种植技术,针对山东茶区现有茶树品种不优的情况,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建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就深入茶园提供“组团式”服务。通过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农技专家们研发出茶树无性系繁育、高效栽培技术和集成栽培技术模式,突破了智能化、数字化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实践推广后,每年可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200万株,发展良种茶园300亩;建立母本园100亩以上,达到年可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亩的规模,5年可推广良种茶园万亩以上,将加快威海乃至山东区域老茶园的改造。
这只是威海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产业发展的缩影。

2023年起,围绕本地乡村振兴重点需求,结合基层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招募了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乡村规划设计、乡村电商、AI智慧种植、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的96位专家,组建了18支“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伍。
“我们联合科技、农业农村、海洋发展、文化旅游等部门,围绕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选择重点服务对象,再结合专家优势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服务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攻关,帮助基层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威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组建1支团队”“确定1家服务对象”“攻关1个课题”的“3个1”工作思路,威海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深入基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定期为服务对象开展现场技术服务,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以才招才”吸引更多专家为乡村助力。
此外,威海市致力于将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打造成打通农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尖刀团”。针对制约基层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服务团成员们还通过发挥自身智力优势和人脉优势,促进所在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地方及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建立起专家工作站、科研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向乡村振兴一线转化。
人才链、产业链同频共振
人才链是产业链的“进化引擎”,产业链缺口就是人才工作靶点。
在实际工作中,威海市聚焦服务实效,组织开展了700余场丰富多彩的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邀请专家7597人次,培训基层人才22705人次,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1479个。
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不仅是为了让专家把新理念、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更为了催生出“产才共兴”的裂变效应,探索出一条人才振兴引领产业振兴的威海路径。
为此,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一开始就注重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推进工作的实效,并以打造专家服务基地建设集群的方式,把人才、技术真正留在乡村。
“通过充分发挥专家团队技术资源,紧贴县域特色产业、优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我们按照‘一县一基地’的模式,大力推进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威海市建设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8家、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37家,实现了专家服务基地县域全覆盖。
目前,各基地已与42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推进技术转化和项目落地669个,为基层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威海还坚持专家服务基地功能与八大产业集群相融合,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龙头企业等,打造园区类、机构类、乡村振兴类等不同类型的专家服务基地。
在服务团成员的帮助指导下,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现代苹果专家大院”,积极打造资源协同创新平台,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苹果现代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基地、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苹果无病毒苗木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等,成为了企业的又一张“王牌”。
专家服务团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推进了威海人才链与基层产业链深度咬合。这种以人才为支点的乡村振兴模式,正书写着威海“绿水青山”与“人才智核”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