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答卷·潍坊 | 文化濡养一座城

··

  文化濡养一座城

  ——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灵气所钟,壮美潍坊。

  千百年来,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盐渔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相辉映,齐文化与鲁文化彼此呼应,最终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进入新时代,潍坊始终践行一个理念:“文化是促进理解、形成城市特征的强大力量。它可以跨越障碍,颂扬差异,激发灵感,带来教益,创造财富。”

泥塑作品惟妙惟肖。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市始终把“文化力”作为经济结构升级和城市活力提升的重要推进器,整合“东夷文化”“齐文化”“农耕文化”“渔盐文化”“金石文化”“书画文化”“风筝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态,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持续走在全省、全国的最前列。

  举目已是满园春,十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文化事业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为把潍坊发展推向新高度积蕴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寒亭区2022年千场演出进乡村(社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从群山深处到大河沿岸,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在潍坊广袤土地上,文艺工作者们开展着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将文化送到基层。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在安丘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的放映员们每年都会带着优秀影片走遍每一个村,一块幕布承载了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科技赋能农业知识、移风易俗乡村文明等多重功能。“放映员是我们的名片,是招牌,是我们扛在肩上的责任,从老一辈手里接过这个活,就不能让老百姓说出一个‘不’字。”他们纷纷这么说。

安丘电影放映队正在为群众放电影。

  拳拳之心,大山可鉴。

  每个村有哪些困难党员、五保户、上学的学生,放映员们都了然于心。来村里放电影的时候就买点东西送过去,有时候是几斤排骨,有时候是老人拿不动的大米和油,有时候是当季的水果,时间长了,感觉就是去看自己的老人和亲戚。“放好每一场电影,做好每一件便民实事,不辜负从老一辈手里接过来的担子,不辜负‘安丘电影放映队’这块牌子!”放映大队队长任克胜这么说。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不止在安丘,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冒寒暑、迎风雪,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在我市,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日益显现,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连续6年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茂腔《党费》演出现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努力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近年来,我市艺术作品持续涌现、精品力作榜上有名。仅去年一年,我市创作推出茂腔《党费》等5部大戏、清音戏《老倔杠卖油》等50余部小型文艺作品。潍坊市美术馆作为全省唯一美术馆连续4年4次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诸城古琴》入选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京剧《头雁》近40件作品获省级奖项荣誉,其中9件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展演汇演, 9件作品获泰山文艺奖。组织举办优秀剧目展演等11个方面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2万余场次。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年来,我市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戏曲进乡村”“流动舞台车”“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和“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项目扎实推进,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59%,潍坊市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万余场,送戏下乡1万多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无处不欢乐”的生动场面。

芝尔庄社区观影活动。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

  为把潍坊发展推向新高度凝心聚力

  在奎文区北苑街道芝尔庄社区,这个省级文明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积极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格物明德,知行合一”的核心文化和“商贸兴村,文化润人”发展理念相融合,从文化、道德、志愿服务三方面入手,逐渐形成了“三悦四德五为”的社区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的双提升。

  一个小社区,折射出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我市编辑出版了《守望精神家园》《古风遗韵》《潍水流觞》《潍水撷萃》《潍坊刺绣》《潍坊民间艺术研究》等传统文化理论或研究专著。深入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潍坊特色区域文化,使潍水文化成为了城市的新名片、发展的新动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2010年11月,山东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域涵盖潍坊市全域,是全国首批七个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35项、市级164项。已认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17人、市级89人,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已经形成。

潍坊市图书馆,读者正在读书。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始终秉承“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的理念,潍坊把“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尤其是文化获得感大幅增强。制定出台了《潍坊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建成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潍坊文化艺术中心,建成118个镇街综合性文化站或服务中心。潍坊市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6726处,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12家、一级图书馆9家、一级博物馆2家。另有文艺院团139个、剧院8个、鸢都书房32处。“十四五”期间,潍坊将建成涵盖各门类、各行业的“博物馆之城”“文化馆之城”,形成上下联通、覆盖城乡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文化自有万钧之力,在新时代的跃迁中,潍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崛起精神新高度,为把潍坊发展推向新高度凝心聚力。

市民正在十笏园内游览。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拥抱世界

  铸就文化新辉煌

  千年文脉汇潍水,贤哲巧匠遍坊间。

  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临朐县,剪纸非遗让很多原本外出打工妈妈实现了“守着娃,剪窗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在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乡愁。

  “石佛寺中佛尚在,孔融祠内草尚青。”我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可移动文物51.9万余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对潍坊市文物资源进行系统化保护利用,创新实施的国有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做法,被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推广。

  “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文化名人、名胜、名牌、名品、名馆、名典、名企、名事、名论的“九名建设工程”,十笏园古建筑保护维修成效显著,坊子德日建筑群整体利用稳步推进,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潍坊民间手工艺丰富多彩,是江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第四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拥有联合国人类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17项。建成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非遗数字管理系统,实现运用大数据和AI分析技术,完成对传承人的信息收集、展示以及信息分类、分析;建成线上专业化非遗商城“美非遗”,共签约传承人400余名,可全面展示240多个品类、5000多种产品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实现了非遗资源向文创开发的新突破。

  2021年,潍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我国第四个、山东省第一个“世界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

第六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现场。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潍坊1904年开埠,1988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先后与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联系,与26个国家的4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已连续举办3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27届鲁台经贸洽谈会、22届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13届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10届中国画节、4届陈介祺艺术节,潍坊与国际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已成常态。

  借力文化东风,涉更远的海峡。我市结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创建工作,组织了“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国际峰会”、创意城市“携手放飞创意梦想”交流会、“潍坊好手艺”文创大赛等30多项主题活动,通过开展高峰论坛、主题展览、观摩体验、参访学习,与国内外26个世界创意城市建立了永久合作关系。

  扛起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使命担当,我市坚持把创新和提高贯穿始终。聘请高端专业机构编制了《潍坊市“东亚文化之都”发展规划》,出台了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宣言》和《公民公约》。作为金石之都和非遗文化名城,潍坊探索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承诺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后,将在所有获评城市创建1000个文化交流基地,并为每座日韩获评城市筹建1处“中日韩金石文化公园”。

  作为东夷文化和齐文化核心区、发源地,潍坊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考古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东亚文化专家智库,形成了中日韩专家学者交流研讨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了以古汉字、汉文和宗教、礼法为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在充分尊重三国文化差异基础上,通过求同存异,进一步明确了东亚文明的核心要义和文化支撑,为推进东亚地区“国相交、民相亲、情相融”和“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夯实了思想基础作出潍坊贡献。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莹/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

责编:潘 婷
审签:刘贝贝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