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将持续擦亮“Hui救助 暖万家” 社会救助品牌,不断推动市中民政事业实现跨越赶超

··

  大众网记者 王宏瑞 枣庄报道

  4月9日,市中区召开聚焦民生保障 展现民政担当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枣庄市中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明国,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跃,区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静,龙山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丙城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明国介绍,去年以来,市中区民政局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民政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底线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增效、基层社区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和专项行政事务等职责,扎实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民政工作成效显著。

  聚焦弱有所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一是打造“Hui救助 暖万家”社会救助品牌。2023年共保障九类困难群众2.2万人,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1亿元。开展全区社会帮扶满意度暨民政业务培训,设立“基层工作人员集中答疑日”,提高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为1126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享受护理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和困境儿童开展日间照料等专业服务,全年累计服务时长2万余小时。为全区300多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享受护理补贴的经济困难老年人配备智能健康手环,实时监测老人所在位置以及老人的生命体征情况,提高了动态管理水平。三是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全面落实“三主动”工作机制,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推行实施社会救助申请提级复审机制,对说“不”的申请进行提级复审,开展“困难群众救助集中申办日”活动。在镇街设置集中申办活动现场,引导帮助群众现场提报资料、答疑解惑、了解政策。四是发挥好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累计投入善款117.74万元,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惠及困难群众4760人。社会救助四个项目获评市级优秀社会救助品牌项目。

  聚焦老有所养,着力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一是构建“中心带站”服务体系,推动养老设施“全增效”。目前已建成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处,社区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85处,构建区、镇街、村居、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使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二是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确保居家养老“无死角”。按照“一户一设计、一户一方案”的原则,逐户制定改造方案,进行居家适老化精准改造,完成改造280户。三是推进长者食堂建设,解决好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采取“政府引导、行业监督、市场运作”模式大力推进爱心长者食堂建设,已建成15处爱心长者食堂,为老年人打造幸福“食光”。2023年,市中区被评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在全省养老服务发展现场观摩会上作典型发言,枣庄市仁慈老年托养康复中心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聚焦幼有所依,持续加强特殊儿童权益保护。做好孤困儿童的政策落实工作,及时足额发放补贴,全年为592名孤困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829.39万元。开展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圆梦助学”活动,共助学14人,发放助学金14万元。在全区民政系统开展以“奋进新征程,同心护未来”为主题的“儿童福利保障和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全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业务培训。开展“护佑健康关爱孤困儿童”活动,为592名孤困儿童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联合解放军960医院,在仁和耳鼻喉医院免费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筛查和复查。为全区28名孤儿免费查体,进一步保障孤儿身体健康。组织17名孤困儿童参加困境儿童公益研学实践“蒲公英行动”,开拓了孤困儿童的视野。

  聚焦民生服务,全力推动基本业务工作创新突破。一是强化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为3523名逝者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95.32万元,评选区级示范村居11个,入选市级示范村居7个,共完成婚姻登记信息核查13.5万件,2023年市中区被推荐为市级丧俗改革试点和婚俗改革试点。二是持续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指导全国议事协商试点雷村顺利完成民政部中期评估工作,在全省基层治理试验区结项验收工作中取得优秀等次,继续招录100名社区工作者,提前完成社区工作者配备标准。三是提高地名管理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绘制“五色地名图谱”,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市中区被确定为全省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试点单位,获评全省区划地名领域创新典型案例1篇,并在全省地名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四是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成立全省首家群团公益发展基金会,开展“六爱市中”慈善行动,评选第五届“市中和谐使者”10名,3人被评选为第五届“枣庄和谐使者”。

  2024年,区民政局将围绕全区“落地见效年”中心工作,以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开展市中民政高质量发展“345”行动,不断推动市中民政事业实现跨越赶超。

  以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为重点,在社会救助工作上实现跨越赶超。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制机制,以争创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持续擦亮“Hui救助 暖万家” 社会救助品牌,落实社会救助领域“三主动”工作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多渠道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为重点,在养老服务工作上实现跨越赶超。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为主线,实施《市中区养老服务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巩固兜底性养老服务,拓展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适时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今年新增100张护理型床位,新建设10处爱心长者食堂,为11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为300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以加强孤困儿童权益保护为重点,在儿童福利工作上实现跨越赶超。推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提升全区儿童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确保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参训率达到100%。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为孤困儿童购买“护佑健康”大病保险,保障孤困儿童基本权益。

  以优化服务为重点,在社会事务工作上实现跨越赶超。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推动丧俗改革和婚俗改革两个市级试点出成效、出经验,积极争创更高层级的试点。持续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开展户籍类电子证照办理婚姻登记试点。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提升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使用率。落实残疾人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

  以探索地名文化保护为重点,在区划地名工作上实现跨越赶超。推行六个“五”工作法,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积极争创“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严格地名命名更名程序,建立城乡道路名称备选库,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持续探索“三力五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模式,做好全省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整理总结工作。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峻,养老服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问2024年市中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刘跃:2024年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机构养老服务强基达标。扩大长期照护服务供给,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床位、安宁照护床位。制定智慧养老院建设方案,推进智慧护理、智慧安防、智慧食堂等智慧养老场景落地应用。引导养老机构延伸服务范围,开展居家上门、日间照料、配餐助餐等服务功能。解决部分养老机构“小、弱、差”的问题,对服务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型养老机构进行停业整顿、提升改造。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取得突破,指导辖区公办养老机构整体委托运营,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在保障困难群体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

  二是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养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效果。大力培育专业养老服务组织,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工程,为11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环境。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落实各类帮扶措施,防范化解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加强全过程指导监管,确保服务标准和服务质效。积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

  三是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依托现有设施配置、配餐中心辐射、企业连锁化运营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老年助餐服务供给,持续推进爱心食堂建设,2024年计划新增爱心食堂10处。推动爱心食堂完善各项制度、设施,规范开展服务,探索具有典型意义、能复制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为行动不便老年人开展送餐服务。强化扶持保障,为爱心食堂、爱心助餐点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落实爱心食堂用水、用气、用电等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老年助餐服务,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四是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实施养老护理员素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采取“专业培训+技能鉴定”方式,推动更多的养老护理员获得初、中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水平证书。开展养老服务领域先进典型选树活动,选树一批“最美养老院长”“最美养老护理员”“最美养老志愿服务者”“最美基层养老工作者”等先进典型进行表扬激励,提升养老服务队伍职业荣誉感。

  五是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老年人权益维护,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养老诈骗、非法宗教等方面的排查整治,守好守牢“一排底线”。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普法宣传,提升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浓厚尊老敬老社会氛围,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举办“敬老月”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亲传统美德,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助老孝老敬老活动,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献爱心,让广大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积极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记者:2024年全区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再度提高,请问现执行的保障标准是多少?

  李静:按照枣庄市民政局、枣庄市财政局《关于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的通知》要求,自2024年1月1日起,全区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实现再提升。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41元,增幅7.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24元,增幅9.9%。

  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达到每人每月1255元,同步增幅0.4%。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达到每人每月1072元,同步增幅9.9%。

  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一级和二级残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9元,增幅8%,三级和四级残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42元,增幅1.4%;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级残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70元,增幅6.3%,二级残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42元,增幅5.2%。

  孤困儿童生活补贴保障标准。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82元,增幅4.6%;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82元,增幅4.6%;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32元,增幅6.6%。

  记者:小街道大作为,龙山路街道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推动基层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多层次、市场化、多元化?

  李丙城:龙山路街道位于市中城区西北部,区委、区政府驻地,面积6.8平方公里,辖8个城市社区,101个小区,常住人口4.2万人。近年来,龙山路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指导帮助下,着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工作。街道坚持公益属性和“微利可持续”原则,以道南、长乐社区为试点,打造了“龙悦”“乐小柒”爱心食堂特色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菜品丰富、价格实惠的就餐服务。同时,将爱心食堂与志愿积分兑换以及美德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构建社区服务“生态闭环”,全力打造可复制、可参考、可借鉴的龙山民生服务品牌。

  一是聚焦群众需求,打造民生服务强阵地。“爱心餐”服务“夕阳红”,“小食堂”托起“大民生”。爱心食堂既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所谓的“与民争利”的行政手段,而是社区服务阵地的延伸。龙山路街道引进辖区专业餐饮公司,依托社区闲置房产,投资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龙悦”“乐小柒”爱心长者食堂,建筑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为社区居民打造了便利的“15分钟生活圈”。

  二是汇聚多方力量,确保食堂持续良性运营。为有效解决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同时提升食堂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爱心食堂创新采用了“行政+市场”的运营模式。具体实施中,由餐饮企业负责食材选购、加工以及菜品设计等日常管理运营,由社区对食材卫生、菜品定价、食堂盈亏等情况共同进行监督管理,在确保营养、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形成为民服务的有效合力。

  三是采用阶梯收费,突出惠民助老公益属性。两处爱心食堂的主要目标是让老年人吃得饱、吃得好,并尽可能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因此,食堂根据居民年龄层次、困难群体采取阶梯式收费:60周岁以下按照普通计价收费,每餐约8元—12元,60—69周岁享受8折优惠,每餐约7元—10元,70—79周岁享受6折优惠,每餐约4元—7元,80—89周岁享受4折优惠,每餐约3元—5元,90周岁以上每餐2元即可享受到两荤一素的用餐待遇。

  四是探索“美德信用+”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街道依托爱心食堂拓展“美德信用”应用场景,积极探索“美德信用+志愿服务+爱心食堂”深度融合模式,对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赋予信用积分,用于兑换爱心食堂餐费,为有德者、守信者兑现信用红利,有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以爱心食堂为支点传递志愿温情,打造民生服务新纽带。

  下一步,龙山路街道将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全面覆盖”的思路,持续推进“爱心长者食堂”建设工作,构建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为老服务”体系,筑牢民生底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

责编:李婷婷
审签:武甜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