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很“新青年”!

··

  编者按:“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百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疾呼擎起民族觉醒的火炬。百年后,齐鲁大地上的高校青年,正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今日之“新青年”,不再是被唤醒的群体,而是主动定义未来的力量。在“教育强国”的山东实践中,他们正书写着属于Z世代的青春宣言:以科学精神求真、以文化基因铸魂、以创新思维塑形、以人类情怀立格,以奋斗之我,成就一个更加青春的中国。这,很“新青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探访“新青年”与西部计划的故事。

  “青年当有志,有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西部计划的号召,怀揣一腔热血与青春梦想,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之花,在西部的土地上,热烈盛放。

  訾羽的西部志愿行

  帕米尔高原的星空格外明亮。訾羽从黄海之滨来到祖国西陲,将青春的誓言写在克州的土地上。

  訾羽与西部结缘,始于大二暑假的一次社会实践。当时她跟随系里团队到日照赵家石河村驻村实践。“那四天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意义。“訾羽说。这个曾经在赵家石河村找到初心的年轻人,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她翻越的一个个达坂,走访的一户户人家,都在诉说着一个青年对这片土地最质朴的承诺。

  “这里的风沙磨砺了我的意志,这里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灵。西部计划不仅是一份实践,更是一份责任。“訾羽说,“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

  在青海湖畔、伊犁河岸、帕米尔高原的故事还在继续传唱时,又有两颗青春的种子在西部大地上生根发芽。

  张师龙的三年高原行

  2020年的夏天,张师龙告别齐鲁大地的温润海风,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乌兰县。

  在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团委服务的三年里,张师龙主要负责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初到高原,他不仅要适应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环境,还要快速熟悉当地的工作方式。“记得第一次组织少先队活动时,因为不了解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活动效果不太理想。“张师龙回忆道,“后来我主动要求下乡调研,走遍了乌兰县的各个乡镇学校。“

  除了本职工作,张师龙总是冲锋在前。2021年冬天,乌兰县遭遇特大暴雪,他主动请缨参加抗雪救灾;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期间,他连续工作数个小时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疫情期间,他卡点值守,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山东小伙“。

  “青海湖的浪花记得我们,昆仑山的雪峰见证我们。“如今,这个曾经的高原“外来客“,已然把根深深扎在了这片热土上。

  郭晨帆的边疆成长记

  “从没想过,我一个内向的女生能在新疆独当一面。“谈起两年西部计划经历,郭晨帆感慨万千。2021年,这个文静的姑娘来到新疆伊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开启了她人生中最难忘的旅程。

  在服务期间,她先后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三次伊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一次伊犁哈萨克州人民代表大会,还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六次疫情防控工作。“记得第一次参与人代会筹备时,为了确保文件无误,我们连续熬了几个通宵。“郭晨帆说,“但当看到会议顺利召开时,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两年服务期满时,郭晨帆已经从一个腼腆的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春就是要敢于挑战自我。“如今,她选择继续留在新疆工作,“我要把根扎得更深一些“。

  越来越多同学加入西部计划

  2024年,来自人文与旅游系的张瑞锐和现代汽车系的韩昊骏,加入西部计划。

  张瑞锐始终记得爷爷种在县城十字路口的那棵树。当她在日照莒县的某个学校收获孩子们纯真的拥抱时,当她看到孩子们推来椅子的那一刻,那颗从小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我想像爷爷一样,“这个追随訾羽学姐脚步的姑娘说,“在西部种下属于自己的树。“

  韩昊骏则带着党员的责任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梦想踏上征程。从观看宣传片时的热血沸腾,到真正站在西部土地上的那一刻,他始终记得老师的话:“要像蚂蚁一样,勇敢地向前探索。“这个年轻人正在用专业知识,为西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正如昆仑山连接着帕米尔高原,伊犁河奔流向远方,这些年轻人的故事也在西部大地上交织成网。从张师龙、郭晨帆、訾羽,到张瑞锐、韩昊骏,一代代青年正在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辽阔,用热忱浇灌西部的土地。

  这,是他们与西部计划的故事。

  (图源: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王学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