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追光的她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侯丽霞:小番茄连着大情怀
··
海报新闻记者 张建 济南报道
“咱们省是蔬菜大省,好的蔬菜种子需求很大。可那些高端洋菜种子卖得比黄金还贵,我们必须跟它们比划比划!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定好位,立目标,干就是了!”侯丽霞,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说话时眼神里透着坚定、自信。

围着番茄转是侯丽霞工作的主旋律。二十多年来,她育成番茄优质新品种50余个,为番茄品种升级换代、高端种子进口替代做出了突出贡献。樱桃番茄“天正红珠”“天正翠珠”等13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省级新品种鉴定或在农业部登记;“粉禧”“黄蜜”等20个品种完成DUS测试,进入登记保护阶段;“粉格格”“赛丹”等11个新品种获得“金种子”奖并入选专家推荐系列。新品种在山东省以及浙、辽、冀、甘、宁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12000亩以上。
痴迷番茄的“女汉子”
“狗有狗道,猫有猫道,上了道就要干出道道。”这是侯丽霞常挂在嘴边的话。蔬菜育种这条道并不易走,吃苦受累不说,还要耐得住寂寞。
走到田间地头和作物一起经受热辣的日头、闷湿的空气,那是必须的,因为论文只能写在大地上,实验室里难出“好文章”。女性做农业科研还要“牺牲”颜值,不怎么穿戴光鲜衣服、漂亮首饰,也很少化妆,但侯丽霞心思全在育种上,不在乎这些,也习惯了素面朝天,久而久之便成了同事口中的“女汉子”。
每年高温多雨的三伏天,是西红柿调查采种的关键期,每天去实验田成了侯丽霞的规定动作。脸上是擦不干的汗水,衣服上是洗不净的碱渍。大雨过后,她来不及享受雨后清凉,在泥巴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生怕精心安排的试验泡汤。
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节前后是育种的关键期,之前种植的番茄需要定植,新一茬的番茄又该播种了。于是,在节前几天大家都在忙年的时候,她却奔走于院内和济南周边几个基地。
2025年大年初一,这天工人放假,侯丽霞却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院东面的基地大棚,用卷帘机卷起覆盖的棉被,给大棚通风,然后返回办公室做春季的育种计划,下午再关闭风口。一直到初六,侯丽霞几乎每天拿着记录本,在棚内观察选定的番茄,将成熟的采摘下来,称重测糖。选好种后,接着安排拔秧,为初八、九的春季定植腾出地方。
在科研上多付出一点,侯丽霞认为是值得的,“老百姓的菜棚可不是试验田,一次失败等于一年白干。所以,我们必须把前期的一次次失败都留在自己的试验田里,确保推出的每一个品种、每一项技术都能经得起检验。”
多年来,侯丽霞先后主持或参与部、省、市、院级项目共35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一级学报《园艺学报》等刊物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论著6部。此外,侯丽霞还兼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副理事长,山东园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团队前进的“领头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侯丽霞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也是省农科院茄果蔬菜团队的首席专家和负责人。她倡导携手努力、共同担当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梯度合理的团队,推动不同研究项目多点开花、争奇斗艳。
该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7人,主要从事瓜类、茄果类等设施蔬菜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处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山东省设施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C位。依托于该团队,他们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跨越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部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中波国际合作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等多个项目。团队研发的全雌、密刺型黄瓜育种材料,让国内黄瓜品种由3-5节1瓜增加到1节1瓜;三代二分法雌性系快速纯化技术,育成黄瓜系列新品种6个,沂南县创造了黄瓜亩产7万斤的高产新记录。“鲁厚甜1号”、“金玉”“金星”、“春秀”等西甜瓜新品种,不但成为山东的特色农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
侯丽霞热心对新人“传帮带”。她教给年轻人农业科研的真经,就是“用头脑下地干活”;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出错大不了从头再来。这里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这个以女性为主的团队不仅3次获得院先进工作集体荣誉,还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全天候的农技服务“工兵”
如何把优质新品种转化为实际产能,让菜农的钱袋子鼓起来,是育种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侯丽霞既是育种专家,也是农技服务的“工兵”。
“很多的消费者普遍反映,我们的番茄没有番茄味了,他们都想寻找一个儿时的味道。”听到这样的说法,更感到推广新产品的紧迫性。
二十多年来,侯丽霞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与基层农业局、农技推广部门及种菜大户互动,向农民传授蔬菜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提供季节性病虫害等预警。有时,一些老乡从菏泽、聊城、淄博、泰安等地方赶来,当面请教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她总是热情地给予解答,到了吃饭的点,还自掏腰包请客。侯丽霞的手机、微信、QQ等已成为省内免费的“蔬菜热线”,菜农们传着一句话:“农科院的专家可好了,休息日找他们都行。”
侯丽霞出生在农村,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年的收入全靠种地,是家里每年养的一头猪钱支撑她完成了7年的农大求学之路。她记得来时的路,所以对农民的事很上心。
作为省妇联“乡村振兴服务队”专家团成员,侯丽霞积极参加省妇联、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各类科技服务和扶贫活动,先后为定陶、费县、郓城等10多个市县引进优质番茄品种,增加农民收入。
侯丽霞还参加了与西藏、新疆、重庆等地方的对口科技援助行动,先后8次进藏,在日喀则地区开展“送教上门智力援助培训”服务,获赠“精准培养技术人,情系援藏暖人心”锦旗,团队选育的樱桃番茄“金顶”“春秀”黄瓜、鲁厚甜1号已经成为日喀则温室种植的当家品种;在新疆喀什地区,深入疏勒、伽师、莎车等地为种植户进行蔬菜栽培及病害防治培训。
侯丽霞不开心的时候,就是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暂时又找不到原因及解决方法。她也不是没有困惑,比如,为什么带有抗病基因的番茄田间发病,不带有抗病基因的番茄田间不发病?她独自坐在番茄实验田边,听着歌声《阳光总在风雨后》,理一理自己的思路。
“择一事,终一生。我跟番茄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听到人家说‘你们的番茄真好吃’就跟获了奖一样。”侯丽霞相信,一颗颗透着“科技范儿”的番茄蕴含着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定会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