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源流考

··

潍河昌邑段

  潍河,在山东东部,古称潍水。《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

  《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水以山名。清乾隆《莱州府志》载:“淮河即潍水”。《汉书》 “潍”字作“淮”。今潍河上游沿岸百姓仍习称淮河,在墙夼水库岸边有南、北淮河村名。

  潍河,自成一水系,发源、流经临沂、日照、潍坊3市10个县(市、区),至昌邑市渔尔堡注入渤海,总流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493.2平方公里。

  潍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潍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寒亭前埠下后李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众多。

  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滔滔潍河水流淌了无数个春秋,滋养了两岸千千万万的居民。那么,潍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千百年来,史籍多有记载,前人多有考证,至今尚有争论。

  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其后的史料就有了关于潍河发源、流经的记载了。《汉书·地理志》、《说文》皆谓“潍水出箕屋山”;而《淮南子》说“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盖一山三名也”;《水经》谓“潍水导源潍山”;《太平寰宇记》云:“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沿袭了《水经》说。元代的《齐乘》载:“箕县潍山,今清风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东通志》载:“潍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发源,东北流经古箕城又东北。”以上记载,先有箕屋山之说,后有潍山说,后又记为箕屋山。《淮南子》释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覆舟山一说仅见于此。至今,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潍河的发源地,也都指称莒县北部的潍山、箕山或箕屋山。1980年版《辞海》说:“潍河,水名,源出五莲县西南箕屋山”。这一说法与其它记载山名相符,但境界和方向就相去甚远了。

  因时代久远,地名更迭,一山多名也是有的。潍山也好,箕屋山、覆舟山也好,清风山也好,位置就是古代的箕县境内,今莒县北部。潍河以山名,因而,河源考察者都在“潍山”上下功夫。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对潍河源头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辩证,今详引其说,佐以辨证:

  《水经》谓潍水出箕县潍山,现尚找不到潍山所在。《山东通志》谓即沂水县东北泉头庄的西山,未免揣测,因为西山并不叫潍山,且和现下潍源不合。《重修莒志》谓潍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莒县西北约百里地带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远的屋山,并考证南源即析泉水。说皆正确。《水经注》又曰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现在莒县北部偏西,正有一个箕山,一个屋山,由这两山发源的水,汇而为潍。可见,《汉志》以下箕屋山名称,应当分作箕山和屋山来解,并非箕屋为一名。箕山乃潍水北源,照现在水流情况,应是正源,屋山南源的水,是以后汇入的。因此我认为箕山即水经注的潍山,潍水由此发源,亦以潍名。

  他还指出:

  《水经》所指潍山,是北源的箕山;《淮南子》所指的覆舟山是南源的屋山;《汉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

  王献唐先生的分析辩证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莒县北部是没有箕屋山这座山的。但是,潍河源头是否就如王献唐先生所考证的?箕山就是《水经》所称的潍山吗?笔者对此作了实地考察。

  从莒县地图上看,箕山在莒县城正北偏东,从诸城溯河而上,到达诸城市与五莲县交界的墙夼水库,就是潍河的上游。《水经注》所说的“潍水经仲固山又东北”的仲固山,已是库中岛屿。由此而上,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岭,河床不宽,至莒县东北部的库山村西的库山前,有两股水在此汇流,这就是潍河的南源、北源汇流处。

  潍河北源,沿库山东趾北上经横山曲折西北,至莒县与沂水县交界的杨庭山西趾又西约7公里,就到了沂水县的箕山脚下。

  箕山,东西向,长约3公里,因形名。北麓植被好,山上多刺槐树,南麓植被差,周围多山泉。北山脚下有村名王家箕山,村以山名。但是,潍河河道并非止于箕山脚下,而是沿箕山北趾又西约3公里,至大茅山东北又转北约2公里,到沂水县泉头庄村东,河道变成宽仅数米的小沟。

  泉头庄,在沂水县东北部,居屋山之阴,距县城约35公里,古代曾为莒地。泉头庄系由马泉头、闵泉头、西泉头三个村组成的一个自然村落,闵泉头村居北,泰(安)薛(家岛)路经村前横贯东西,将马泉头、西泉头两村与闵泉头村南北隔开。村西有南北长山,称西山,为东西分水岭。闵泉头村北有小山,名云秀山,齐长城所经,山上植被差,西麓与西山连,再北是绵延东西、为南北分水岭的低山岭。

  泉头庄四周为连绵的山岭,村址就坐落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狭长小盆地里,地势北高南低。根据以分水岭为河源起点的原则,泉头庄村北的云秀山和村西的西山,即为潍河发源的起点。可以说,就是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诞生了潍河的发源之地。潍河,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她曲折、漫长的旅行。《山东古国考》说泉头庄西山的水“和现下潍源不合”是不对的。

  如果说沂水县的泉头庄是潍河的发源地,这就印证了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对潍河源头的考证是正确的。如今,在泉头庄村东有一座桥,系1997年修泰薛路时所建,导流洞3×3米,桥虽小,却是潍河源头第一桥。

  西泉头村,位于3个泉头村的西南部,紧依西山,此段山上柏树森森,蓊蓊葱葱。村前有一山泉,极旺,四季涌流不绝,称为潍河源。闵泉头村《闵氏族谱》载:“明嘉靖九年(1530年),(闵氏)自济宁迁居此,村西南有山泉,是潍河源头”。

  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载:“潍水在莒(州)西北一百里,水经出琅邪箕县潍山,今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渟泓、深二丈许,土人指为潍水源,伏行至茅山东北麓,流复见,经里许,绕箕屋之阴,去潍山已八里矣。许慎、吕忱皆谓发源箕屋山,特见其溢出之下流,且误以箕屋为潍山也”。

  《山东通志》与《山东古国考》对潍山所指与(潍)河源的考证,各有千秋,二者各有贡献。《山东通志》考明了潍河的发源地在沂水县的泉头庄,否定了箕山为潍山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泉头庄的西山也并非就是潍山,将箕山称为箕屋山也是不对的。《山东古国考》辨明了箕屋山为箕山和屋山的合名,是正确的,但箕山并不是潍河之源。

  泉头庄村前的山泉,已砌为井数百年,深约5米,井口约一米见方,冬夏水温依旧,清凉滑甘,啜之如饮琼浆,余流溢出,东流入潍。西泉头、马泉头两村200多户人家炊饮、浣衣、浇圃皆赖此泉。然而,自古论河源从山不从泉。《山东通志》称为“潍山”的西山,是一南北向长岭,与其北的云秀山相比略低塌,更不及其南的大茅山和屋山,称其为潍河之源的潍山,未免牵强,正如《山东古国考》所说,“西山并不叫潍山”。

  大茅山,在泉头庄南约2公里稍偏东,高耸,山上植被差,今又称宝山。因西向望之形如元宝,故名。山东南麓有村名叫宝山坡,村以山名。大茅山之西,就是这一带最高的屋山了。

  屋山,位于莒县、沂水县交界处,海拔451.8米,东与大茅山连脉,东北西南向,数峰连绵。屋山在当地又叫“五山”或“武山”。屋山北麓有村落名“五山”,村以山名;武山,是因其南有“文山”相对而名,故而当地有“文”、“武”二山之称。若从泉头庄向南望之,屋山东北麓的水注入潍河无疑。然而,来到屋山脚下近前看则不然,泉头庄西山北高南低,南延直抵大茅山,将屋山北麓水西分流入秀珍河而与潍河无缘。由此推想,在久远的古代,人烟稀少,山上树木茂密,植被丰厚,加上交通极为不便,远观屋山,误将屋山北麓认定为潍河源也合情理,况且,“屋”、“潍”二字音近,一山二名或多名也是常有的。因而,我认为屋山即《水经》所说之潍山,当在情理中。

  《重修莒志》载:“潍水北源始出自沂水县官庄乡和本县东莞镇境内的箕山西北麓”。这一记载很明确,箕山就是箕山而不是箕屋山,潍河发源地是箕山西北麓而不确指发源箕山,含蓄地否定了潍河源“箕山”说。箕山在莒县、沂水县交界处,而大部属沂水县境。以上是潍河北源的基本情况。

  潍河南源,今称石河,旧称析泉水。析泉,汉县。《水经》云:“水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经析泉县(城)东又东南”。《太平寰宇记》误将诸城境内的涓(河)水指为析泉水;而《齐乘》将今五莲县城东的分流山误为松山,发源于该山的水也就成了析泉水了。

  松山何所指?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据水经注,析泉城应在松山南,今松山在莒州北境沈流庄西北”。即现在的屋山。析泉城又在哪里呢?《重修莒志》载:“析泉故城遗址,位于库山乡上、下石城村所在地,至今城子岭上仍有石城残墙”。《山东古国考》对此予以肯定。、

  古时的析泉水以地名,今称石河,不知因何名。石河岸边的大石河村村标载:“元代,郝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西关牛头街索家巷子迁此,因东临石河,以河名村”。可见,在元代析泉水已称石河了。《重修莒志》载:“石河,潍水南源,发源于东莞镇大沈庄西北屋山”。从石河的流长和流域面积看,与潍河北源相仿,将石河认定为潍河南源是正确的。

  潍河南源曲折东南流,至库山南与北源汇,“流长25公里,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重修莒志》)。这是潍河南源的基本情况。

  天不愧人以雨之,地不愧人以河之。潍河的南源、北源,都处在山岭之间,山泉众多,两源水未汇合前,并向东南流,两岸山岭连绵,地质坚硬,河床下切不深,河床较窄,水在山谷中曲折而行,河床改道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两源水在汇合前,除南源有一条长仅数公里的连五河之外,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支流,流域面积相对狭小。北源自沂水县的泉头庄曲折东南流,至库山与南源汇流,流长约29公里,其流域面积在莒县境内是162平方公里(沂水县境内段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没有记载),是潍河的正源。但是,若论水流量,南源不输于北源。再考析泉,续水经注,今五莲境仲固近有汉析泉城。

责编:焦 雪
审签:刘贝贝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