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群聊”丨讲好德州故事,展现德州风采——关于文化旅游,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德州报道
德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互动交融,迸发出灿烂光芒,让每一个德州人引以为傲。在历年德州两会上,“文旅”二字始终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今年也不例外。1月12日,随着德州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代表、委员们怀揣民声、民意,赴会共商德州发展大计,一个个“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被他们带上德州两会。
“黄河赋予了我们厚重的农耕文化,大运河赋予了我们开放包容的商贾文化,两条大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塑造了德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谈起德州的文化,永远绕不开的就是“两河文化”,对此,德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告诉记者,2023年,德州市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河牵手”战略,完成了“两河牵手”生态廊道建设,德州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为了探索“文化+教育+旅游”新业态,推动“两河文化”传承走深走实,王德胜提出《关于推进“两河牵手”研学游与校园课程有机融合的建议》,将两河文化与校园课程深度融合,一方面打造“水上游、岸上行”的文旅休闲新场景,为研学游提供了良好的弘扬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契机与平台,一方面梳理德州地域文化研学内容,编写研学手册,开发设计“两河牵手”特色研学线路,提高研学质量,教育、文旅等部门相互配合、全程把关。
“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主题,研学旅行是让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融合的有效途径。”王德胜说。
同样将弘扬文化的目光聚焦到校园的,还有德州市人大代表、陵城区边临镇乔库陈小学教师李真。她认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是目前非遗传承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她建议,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研学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引入课后服务、进入校本教材等途径,将非遗文化渗透于基础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与“两河文化”齐名的,还有德州市的红色文化。“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位于冀鲁边区中心的德州紧紧围绕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在传承中发展红色文化,在弘扬中创新方式方法,讲好新时代“德州故事”和“冀鲁边区故事”。
市政协委员,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实践教研室主任李琛一直关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中,她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创作高质量的原创音乐作品。去年,她们排演的情景党课《江姐》被评为“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党课”,今年,她计划带领党课全体演员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广、弘扬红色文化。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体、项目是基础,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2023年,德州印发《德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文旅产业链2023年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立足顶层设计,精心谋篇布局,把文旅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来厚植培育。
德州市人大代表,德百集团执行总经理杨帅聚焦文旅话题,带来了关于推动德州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她认为,当前德州市正全力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文旅协同联动势在必行。建议通过深挖夏津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内涵,因地制宜打造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健康颐养等新业态,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融合城区和各县市区的旅游资源,开通公交旅游专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依托德州市“大德之州 好运之河”的城市旅游品牌和独特的“两河”文化,集结德州代表性景区精髓,在京津冀地区整体推广营销,加快德州文旅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博物馆是记录地方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化导向作用,助力德州人文历史出彩出圈?市政协委员、德州市博物馆馆长张嵘给出了答案。她告诉记者,德州市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近年来持续强基固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举办高质量的特色展览、策划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不断拓展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受众面,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市民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以此助力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张嵘说。
市政协委员、齐河宣章屯镇文化旅游办主任杨莎莎在大会现场也带来了自己作为一名文旅部门工作者的想法。她告诉记者,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需要因地制宜、细化工作,加大文化精准帮扶力度。她建议,以灵活机动的政策营造适合当地特点的乡村文化,发现、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人才,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旅游一业兴,市场百业旺。2023年,德州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建设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加快打造京津冀鲁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不断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布局,创新文旅产业供给,提升文旅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