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胡佳:为患者重塑生命希望

··

胡佳(左一)与团队成员讨论手术方案

胡佳进行查房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栾秀玲 潘晶 烟台报道

  作为人体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之一,脑部的许多病变经常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大脑被医学界公认为“生命的禁区”。

  怀着对未知领域的渴望,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胡佳在选择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大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室——神经外科。26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坚守在临床一线,行走在“刀锋之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从医这条路是在我高中老师的指导下选的,但是神经外科是我自己选择的。”胡佳告诉记者,当时神经外科算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技术在进步,但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作为医生,我能不能去改变这种预后不好的结局?我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神经外科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抱着这种情怀,就这样踏上了这条探索未知、突破禁区的漫长道路。”胡佳说。

  从选择之初胡佳就知道,神经外科这条路并不平坦。“要想做好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需要胆大心细。面对风险高、并发症多的开颅手术,要有做好这台手术的勇气;特别是面对发丝一样细的神经和血管,更是要耐心细致,容不得一丝颤抖和犹豫。”胡佳说,尽管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但每一次手术他都会谨慎拿捏手中的分寸,不给自己和患者留下遗憾。

  在胡佳的认知里,外科医生的成就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手术完成度,而另一方面则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于后者,神经外科医生的成就感总会稍低一点。“中枢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即使我们的手术再成功,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运动、语言等功能的障碍。每当看到这样的患者,心理总有点不是滋味。”胡佳说,但碰上恢复良好的患者,也会让他的心情明朗起来。

  曾有一名患有脑肿瘤的患者,在术前的症状仅表现为头疼,经过手术后,患者却出现了一侧半身的瘫痪,这个并发症的出现,让胡佳十分揪心。“她的肿瘤是恶性的,所以术后一直在放疗。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早晨5点多,她女儿给我打电话,很开心地说她妈妈能站起来走路了,当时我在电话这边有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的感觉。”胡佳告诉记者,现在的手术虽然是在显微镜下操作,但难免会对神经产生一过性的损伤,这名患者就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过这种损伤是可逆的,在术后辅助一些康复和药物治疗,相关的神经功能就可以慢慢恢复。

  神经外科医生,很多时候像在“刀尖上跳舞”,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因为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神经外科手术时间10几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我印象里有一次手术是从早上九点做到了晚上十点多,因为那个瘤体很大很硬,就只能一点一点地啃骨头,做完那台手术出来的时候,感觉整个人的力气都被用完了。”胡佳笑着说,除了手术时间长,神经外科的急诊手术也特别多,半夜两三点钟被叫回医院是常事。“虽然辛苦,但当看到病人慢慢好起来的时候,辛苦之外更多的是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快乐也是别的职业体会不到的。”

  从医多年,胡佳说自己有幸见证医学的快速发展,神经外科的手术也从最早的粗放式手术,发展到显微镜下、内镜下进行,手术质量也有特别明显的进步,不少疾病的预后都比之前好了很多。“这也要求我们要一直保持学习的姿态。性命相托,重于泰山,因此敬佑生命,精益求精是我作为一名医者不懈的追求。”胡佳说,作为医生,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解决问题,而且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神经外科向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他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始终保持学习能力,始终保证医疗质量,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次诊疗。“每一场手术都是生死攸关的较量,还是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后遗症,为患者重塑生命的希望。”胡佳说。

  “宁愿架上药生尘,但愿人间无病人”,这是胡佳从医26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选择这个职业,我从没有后悔,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还是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胡佳说。

责编:张辰辉
审签:李 波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