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兴路上④ | 淄博小杨村花馍,“蒸”出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

  编者按:

  乡村,承载着乡愁,延续着发展的无限可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会议再次吹响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号角,在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上,涌动着昂扬的干劲和蓬勃的生机。即日起,淄博市委网信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镇兴路上》专栏,挖掘乡村产业振兴故事,以“小切口”展示“三农”事业发展成就,呈现淄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李玉娟 淄博报道

  一个面团能做出什么花样?

  在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小杨村,村民用五颜六色的面团制作花馍,不仅成了一项特色产业,更是成为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的新渠道。随着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花馍成了当地村民手中的“金饽饽”。

  在过去的几年里,小杨村面临着诸多挑战,村集体收入有限,老龄化严重,许多妇女闲置在家,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2021年,刚当选为小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徐士雁,准备大干一番时却发现村里情况“不容乐观”。一个偶然机会,徐士雁发现了花馍这一传统手艺的潜力,于是迅速行动,成立了淄博农多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徐士雁专程赴胶州拜师学习花馍制作,随后又到淄川一家花馍单位“深造”。学成归来后,徐士雁赶忙建生产车间,采购设备,聘用村里爱好面食制作的留守妇女,大家边做边摸索,花馍坊逐渐有了雏形。

  就这样,通过成立合作社,小杨村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农村留守妇女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她们不仅掌握了花馍制作技艺,还不断创新,开发出各种新款式和新口味的花馍,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春节近,花馍俏。小杨村农多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花馍坊里,压面机隆隆作响,花馍工人正在为春节前赶制花馍礼盒,忙碌不停。

  “今天要做元宝、福袋、石榴、鲤鱼。”花馍工人李海燕边揉着面,边向记者介绍,彼时她们正在调制各种颜色的面团,用南瓜汁调成黄色面团,菠菜汁制作绿色面团,粉色是用火龙果粉制作……五颜六色的面团吸引着人们的味蕾。

  和李海燕一起做花馍的还有村里其他几位阿姨,虽然已过花甲,但在花馍坊里,她们手脚麻利,干劲十足,分工协作。有人压面,有人捏面团、有人做造型,经过一番精心揉捏、搓拉、剪切,一盘盘栩栩如生的福袋、石榴、核桃等样式的花馍呈现在眼前。最后通过醒发、蒸箱蒸制,一个个造型美观、形态多样的花馍就成型了。

  从花馍坊成立,62岁的刘茂梅就跟着合作社学做花馍,至今已有3年。她说:“我们这个年纪能再就业,真的很感谢村里提供的机会,在这里上班挣得一点都不比工厂里少,一天六七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根据花馍套餐大小的不同,定价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临近年底,除了生日花馍外,订购年终礼盒的人也越来越多。”徐士雁说,随着花馍产业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的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50余万元,人均分红达到了500元。目前,村里还建设了普通馒头生产流水线,预计2024年日产值达5000元,年产值达150余万元。

  此外,小杨村依托村内资源和花馍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文旅研学项目。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花馍,还可以亲身体验花馍制作的全过程,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更为小杨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责编:田泽文
审签:李玉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