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突出贡献人才事迹展播|刘俊升:让高产小麦“站起来”

··

  编者按: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2年5月,德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王晓菲等12人被表扬为“德州市突出贡献人才”,为更好地宣传人才工作,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德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推出《“德”有你 才“州”全——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专题,对各位突出贡献人才典型事迹进行系列展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李勇超 见习记者 王胜楠 德州报道

  “刘院长,这个麦苗的品种真好!”5月18日,正值德州市山东良星农业科学研究院举办种业交流会,走在长势喜人的试验田旁,迎面而来的采购商向院长刘俊升竖着大拇指招呼道。

  作为世界上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小麦的产量关系着亿万人的“饭碗”,但高产种容易倒伏的问题,不管是在小麦生长方面,还是在机械化收割方面,长久以来都严重制约了小麦的产量。这一状况的改变,始于一个具有矮秆、高产、特抗倒优异特性的小麦品种良星77的出现。

  “良星77来自一个梦想。”刘俊升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2000年前后,机械化收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农民收割作物的“主力军”。但是,收割机固定化的收割方式却对倒伏的小麦“一筹莫展”。

  “早先,大家更关注于小麦的产量。但高产种小麦倒伏后机械收不起来落在地里,一亩地有的能损失2、300斤粮食,这就等于农民每亩地要损失2、300元的收入。”农田里成片的倒伏小麦难以收割,刘俊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保高产、更要抗倒伏!”这个想法让刘俊升对自己未来的育种方向豁然开朗。从这时起,高产种抗倒伏,成为刘俊升和他的团队长久以来从事小麦育种的主要课题之一。

  育种是一项漫长而枯燥的工作,在长达7到10年的实验培育期里,每年有着高达90%的淘汰率,往往在成千上万个品系中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因此,每一株有可能成功的品系,都尤为珍贵。

  培育良星77的过程中,培育田中的一株小麦让刘俊升印象深刻。从早晨六点下地到晚上七点半,他反复观察了6次才下决心将其淘汰,但在回单位的路上,不舍的情感促使他再度折返回培育田观察,最终将这株样品留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韧劲,历时11年的探索繁育,刘俊升团队培育出的良星系列新品种良星77通过国家审定,将普通的高产小麦品种在亩产达到1200斤后可能出现倒伏的临界值提升到1500斤,解决了高产小麦容易倒伏的难题,亩产也整体提升了近300斤,切实提升了小麦的产量,被誉为山东省最适合机械收获的“矮秆大穗不倒伏品种”,实现了我国高产、矮杆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而在2021年,最新通过国家审定的良星89品种小麦再度刷新了记录,高产种栽培亩产达到了1600斤以上,同时拥有更强的抗倒伏、抗病、抗寒等特性,可能成为今后5-10年全国推广的大品种。

  50余年深耕育种业,刘俊升始终怀揣着“民族种业”的梦。“现在玉米、大豆等很多常见农作物的优质种子大多来自国外,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影响了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刘俊升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向着“民族种业”这一梦想的努力,发展中国自己的种子企业,把中国的种子推向世界市场,也让国人吃上更优质、更实惠的农产品。

  从2004年培育出第一个小麦新品种良星99至今,刘俊升带领团队繁育的良星系列小麦品种先后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民企育成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全国第一个在三个不同生态区审定推广的小麦品种、全国第一个双国审的小麦品种。以良星小麦品种做育种材料,全国有10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种子企业育成了国家和省级审定小麦品种10多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在德州正在进行‘吨半粮’建设,我们已经培育出了亩产超过‘吨半粮’的高产优质小麦、玉米品种以及高产配套技术。”刘俊升告诉记者,如今,良星系列种子已累计推广4亿多亩,为国家增产粮食500多亿斤,创造社会效益500多亿元。良星种业,也成为了中国种业小麦种十强企业,推动德州市乃至山东省的良种繁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责编:蒋丽君
审签:赫 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