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背后的故事·市中|辛勤耕耘20余载 老书记种出致富“金钥匙”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袁兴亮,党员,市中区西王庄镇横沟村党支部书记,年近60的他虽已满头斑驳的白发,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走起路来稳健有力,依然拥有着当年军人的风姿。在他30多年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抒写出许多充满传奇的创业故事,为村发展赢得辉煌,是村民们都交口称赞的领路人。

  市中区西王庄镇的横沟村在青石山脚下,偏僻、闭塞,过去村民生活很是困难,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横沟男,吃穿住用样样难。为寻找出路,1979年袁兴亮报名参军,凭着良好的身体和文化素质如愿走进军营。1981年,由于表现好,成绩突出,被部队党组织吸纳为中共党员,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他心系家乡人民,毅然抛弃美好前程复员回家。他信心满满积极寻找致富路,但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他的梦想一次次破灭。后来分田到户,让他看到了发展的美好前景,村民信任他,选举他为村干部。为尽快带领村民致富,他多方寻找发展门路。经过反复论证,村水浇条件充足,适宜大面积种植蔬菜,且种菜比种粮食收入更高,在他的动员下,村民普遍响应,但地栽蔬菜受季节和市场影响大,村民收入增长不高,挫伤了他们调整种植的积极性。为扩充家庭收入,村里精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这让袁兴亮很是苦闷。说来也巧,一次不经意间,他在报纸上看到山东寿光大棚菜种植致富的报道,这让他欣喜若狂,调整种植大棚菜不正是村民致富的金钥匙吗?第二天他就带上干粮和铺盖赶往寿光,在说明来意后,那里的管理人员找来专家对他悉心指导,为尽快掌握种植诀窍,他吃住在大棚,听专家讲解,和菜农一起劳动,整整一个星期,他人瘦了,眼熬红了,但一想到学得的技术和未来的成功,他感觉浑身轻松,不知不觉间回到了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他动员调种时,村民或信或疑提不起兴趣,他就在自家承包田里建起2个大棚,经过精心管理,当年一个大棚收入达1万多元,这让村民看到了建蔬菜大棚的好处,在外地打工的人也纷纷回来,找袁兴亮要求建大棚,仅仅2年时间,该村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200多个,户均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近年来,袁兴亮及时调整思路,成立了兴亮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7月在合作社里成立了党支部,让党旗在合作社上空高高飘扬,走出了一条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党建”与“富民”相融共进,“党支部+合作社”共同运行的新模式。在有机蔬菜基地基础上建成枣庄旺达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分为“集约育苗展示区、标准化生产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区、生态观光采摘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五个功能区。目前已完成投资950万元,新建智能联栋温室5000平方米,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40座,完成了集约育苗展示区、标准化生产区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配套建设了绿色蔬菜生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群测群控精准农业生产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设施工厂化,生产环境清洁化,产出商品高档化。横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被确立为首批市级蔬菜标准园和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园,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其注册的“金福旺达”番茄、辣椒、草莓等7个蔬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已形成年生产供应基质穴盘种苗1000多万株,可同时满足3000多亩蔬菜生产需求,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到滕州、山亭、台儿庄、江苏徐州、河南等地,是枣庄地区最大的工厂化育苗基地;其农产品西红柿主要销往东北,年销售蔬菜5000多吨,年销售收入1700万。

责编:刘学俊
审签:张达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