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煤城”经济跑出新“锂”程
··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张署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当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枣庄亦称“煤城”,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而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对于当下“煤城”创新转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当前,全市正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力培育“6+3”现代产业体系,这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不谋而合、高度契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破”辩证对待。枣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基础厚实。当下培育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必须正确处理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立”要立得住立得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全力壮大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两高四新”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以动力电池、工业母机等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集聚成势。另一方面,“破”要破得准、破到位,坚决摆脱粗放式、低端化资源开发传统路径依赖,千方百计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改革新成效为“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提供坚实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新”“旧”有机结合。昔日的煤炭产业是“煤城”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天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作用,而应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实现协同发展。枣庄市薛城区形成了以潍焦集团薛城能源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链模式。该模式围绕煤焦油深加工、煤气综合利用、苯精深加工三条产业链,向下游精细化工产业进行延伸。在锂电产业方面,科达利已投资了20亿元在枣庄设立生产基地,目前一期项目已顺利投产,而吉利电动电池项目也即将实现投产,预计今年内将实现近20亿元的产值。此外,欣旺达还在同步推进零碳智谷“源网荷储云”一体化、10万吨锂电池回收利用及新型储能智造等配套项目的建设,为打造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引”“支”相互支撑。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枣庄在锂电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规划等,有力地推动了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全市还抓住了上级支持本地区发展锂电新能源和工业母机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使全市招引更多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核心企业和关联配套项目,培育壮大本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推动本地区谋划布局快充电池、氢燃料电池、钙钛矿电池等行业新赛道。近年来,枣庄高新区牢固树立“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招商引资”的理念,深入实施“8010”对标登高、“企业满园”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千方百计帮助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做大做强,加力推动扩产技改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不断助推企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应理解其发展内涵,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立”与“破”、“新”与“旧”、“引”与“支”上面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昔日“煤城”经济跑出今天新“锂”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