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立德树人从“氛围感”开始
··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近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苏德超在课堂上讲内卷、反内卷的视频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就算你是手机,也需要充电呀”“是不是更高更快更强就一定好?”等观念影响了很多同学和网友,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卷”的意义,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这正是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一
崇尚“立德”,重视“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德”一直是我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10月,《人民论坛》发布了中国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德”列居第一。对于“立德”,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都尤其重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可见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几年,德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比如苏德超等老师的走红,他们在课堂上传递的价值观不断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再比如各地对开学第一课的重视,道德模范、航天英雄、普通工人,越来越多的群体走上了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他们讲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德”的力量。
精神塑造、品格涵养、社会责任,这些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中,如果说从前在学校里,学生们习得的是老师传授的书本知识,那么现在更需要讲好的是立德这本“无字之书”,老师们通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和品行,这“立德”的氛围感,自然就有了。
二
“氛围感”是近几年热门的新词,“氛围感”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气氛、意境,当我们说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便有了围炉煮茶的氛围,当我们看到朦胧细雨、梧桐落叶,便有了秋日的氛围感,而“立德树人”也需要这样一种“氛围感”。
“立德树人”的氛围感需要全环境的合力,全环境,顾名思义就是囊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全场域,在这些环节中构建起积极、正向的价值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青少年群体,便是全环境的立德树人。
为什么说全环境很重要呢?以往“立德树人”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老师的讲解,将“真善美”的价值观传递出去。但不同的时代赋予教育不同的方式,在新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青少年群体的成长速度也不断提升,用心灵召唤心灵,用情感塑造情感,用态度影响态度更能真正把育人的功能发挥出来,提升学习的获得感。
“立德”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就需要家庭、社会、网络、学校形成一个同心圆,只有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内化于心。通过青少年们接收到的信息、看到的事件、听到的故事以及走过的地方,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比如近几年红色旅游的火爆、博物馆、美术馆的“一票难求”,都是网络、社会和家庭德育的途径,也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
三
山东立德树人的氛围感正在变得浓厚起来。
寓教于乐自然是感染青少年的最佳途径。这几年山东研学基地、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路线不断出圈,文化展馆成为很多青少年群体新晋“旅游胜地”,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化出行活动,将学校与社会连接起来,从“学”到“玩”为立德树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外,对于学校、家庭的德育氛围,山东也多管齐下。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指南》《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标准》等,对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立德树人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政策支持。
同时在课程、校园心理辅导、校园环境等硬软件方面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在思政课的教育方面,山东省提出了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六大行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省内外建设首批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逐步扩充至200至300个等措施,将社会上有效的资源整合起来,很好的拓展了校园德育的“课堂半径”。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氛围营造,出题的是时代,评分的是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而答卷的是我们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立德树人是一条长远的路,这条路需要氛围先行,以文化人,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汇聚起全社会育人的“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