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聊斋故里 寻迹淄川非遗 | 刀尖上的艺术——淄博刻瓷
··
淄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西汉建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鬼谷子梓潼山传道授业、郑玄黉山书院著书育人等文化遗迹和孟姜女哭长城、孝子王樵千里寻亲、孙膑梦泉等民间传说,衍生出了享誉海内外的聊斋文化、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别具特色的齐长城文化。一人、一城、一泉、一书,蒲松龄先生在这里写下了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给淄川这座千年古城赋予了历久弥新的时代烙印。
截至目前,全区共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30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省级16项、市级49项、区级16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2人,市级38人,区级139人。申报认定各级非遗工坊3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7个、区级25个。
刻瓷艺术渊源于新石器时代及商周的金文、秦汉石文、剥玉。宋朝作为标识使用,随着陶瓷工艺的日臻精善,陶瓷不单是作为使用品,文人墨客作为欣赏品而珍藏,赋诗题词于其上,为保存笔迹,有人用钻石刻制出,这就是最早的刻瓷艺术。
刻瓷艺术,历经300年流传至今。载体多为素色单色瓷器,在高温烧成的质地坚硬密度高、如镜般光滑的瓷器釉面上制作墨稿进行刻制,是集绘画、书法、篆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刻瓷匠人必须具备较深的书法绘画和篆刻功底。用6厘米刀柄和2厘米刀头焊接而成的硬质合金钢凿和木柄铁锤为主要刻瓷工具,以刀作笔,万锤千击,看似工序单一,实则包含匠人的情感心血。其刻制过程,是刻瓷匠人根据陶瓷器皿的形态特点,因材施艺。先在瓷器上用墨色进行书法或绘画,制成“墨稿”,然后,照墨稿精细刻錾,最后在刻好的画面上按画面内容进行敷彩。这种刻制工艺,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鱼虫,还是书法、篆刻,都可以用镌、錾、刻千变万化的刀法表现出来。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淄博的陶瓷艺术家对刻瓷工艺进行了挖掘研究,集前人之大成,创造了许多新的工具和刀法及表现形式,把刻瓷艺术发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淄博刻瓷”在2013年被收录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