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钻透600多座珠峰、找金2810多吨!“英雄地质队”的寻金“密码”

··

(记者:张珈玮 满倩倩 李钊铭 毛道光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张珈玮 郑云歌 李钊铭 毛道光 报道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10月10日,山东青岛市南区吴兴路一户居民楼里,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退休职工、86岁的李士先坐在家中的沙发上,抚摸着2022年10月5日的《人民日报》,一遍遍地跟记者念叨,“你们看,头版头条,我读了好几遍!”

  报纸上,红色的“人民日报”四个大字正下方,刊登的是《习近平回信勉励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的新闻。

  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不仅是全国唯一的“英雄地质队”,还是中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截至目前,这支“英雄地质队”钻探进尺达到500万米,相当于钻透了600多个珠穆朗玛峰,累计查明黄金资源量2810多吨,占胶东地区已探明储量的二分之一,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资源量的五分之一。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下文简称第六地质大队)的职工们感到既激动又振奋。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原副总工程师李士先

  艰苦奋斗,找矿报国的峥嵘岁月

  “建队以来,你们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李士先一字一句地读着回信,思绪飘回了久远的寻金时代……

  1958年1月17日,山东招远。一个由94人组成的勘探队从济南开赴到这里集结。这就是以后闻名全国的第六地质大队的首批职业寻金者。

  李士先并不是第一批入队的队员。1960年,他从山东大学地质系毕业,随后调到第六地质大队工作。

  “当时正逢金矿找矿大会战,在招远玲珑九曲和灵山沟两个矿区,聚集了上千人的队伍。”九曲和灵山沟都是石英脉型金矿,是有千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就在这两个矿区的南侧有个破头青断裂带。李士先回忆说,“由于受前苏联教科书上‘大断裂只导矿不储矿’理论的影响,我们只把破头青大断裂填在图上,看在眼里,踩在脚下。作为找矿禁区,从未敢越雷池一步。”

  1965年年底,寒风凛冽,积雪盈尺,第六地质大队普查组在莱州湾东北荒芜的三山岛刨开冰雪进行系统采样,竟然发现这是一个与玲珑石英脉型金矿有根本区别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这一划时代发现,推翻了“大断裂只导矿不储矿”理论长久以来的“统治”地位,改写了过去单一寻找“脉金”的找矿模式。

  “不久,我们又在另一个断裂带中段,发现了特大型的焦家金矿;顺藤摸瓜,向北又摸到了特大型的新城金矿,向南摸到了马塘、东季两个大型金矿。”1971年,第六地质大队成立了地质综合研究组,由李士先负责,向传统理论发起冲击和挑战。

  让李士先至今难忘的一幕,是给新的金矿成因类型起名字的情形。“那是一个农家小院,伴着苍蝇的嗡嗡声、猪圈里老母猪和小猪仔的哼叫声,我们七八个人聚在一起。有的说,‘美国有个卡林型、霍姆斯塔克型,南非有个兰德式,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个焦家式?’还有的说,‘这种定名必须把‘破碎带’这一主要特征冠上去。’我说,‘这种类型非我莫属,我们必须标新立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把名称确定了下来。”

  1977年,在全国第二次金矿地质会议上,“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被正式命名确立。1985年,该项成果连同第六地质大队突出的找矿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此之后,同一奖项还曾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东风31导弹武器系统”“绕月探测工程”等项目。

  “当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著名金矿地质专家前来考察。这些外国专家一致肯定,焦家式金矿是国外金矿难以对比的新类型,并为我们的找矿难度、金矿地质的广度和深度所折服。”讲到这,李士先笑了笑说,“美国专家本想帮助我们在胶东找金矿,参观后放弃了这一打算,转而邀请我们去他们那里指导找矿。”

  1992年,国务院授予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同年,李士先以副总工程师的身份退休。

  在第六地质大队工作的三十年间,李士先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地质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士先说,“曾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七个人中,到现在只剩下三个了。身为‘英雄地质队’中的一员,我们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感谢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鲍中义

2005年2月,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打响寺庄大会战,先后9台钻机进入矿区施工,自3月1日至2006年6月26日第52个钻孔完工,完成工作量40478.85米,优质率100%。(鲍中义供图)

  攻深找盲,到千米之下“掘”金

  雄关漫道,一代又一代地质六队人顺着“寻金梦”连成的阶梯,攀越我国金矿勘查史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进入新世纪,新的使命接踵而来。

  第六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鲍中义,今年42岁,河北石家庄人。14年前,他刚加入到六队不久,就被派到焦家深部金矿勘探项目部。地质勘查界的泰斗级人物姜洪利成了他的师傅。

  上世纪90年代,由六队承担完成的山东省金矿储量预测成果显示,胶东三大成矿带蕴藏3400余吨金矿潜在资源,但以往找矿主要限于500米以浅,在地下500米至1500米空间,尚有2000多吨黄金储量等待探明。

  经过反复论证,第六地质大队将深部找金的首个目标锁定在焦家成矿带南段的寺庄矿区。在姜洪利的带领下,寺庄深部找金首战告捷,探明金资源量51.83吨,标志着国内第一个深部特大型金矿的诞生。

  2007年11月,焦家深部勘探会战指挥部成立,姜洪利任副总指挥和项目技术负责人,12台钻机开赴矿区。

  “那时候大家都喊我小鲍,师傅却将焦家深部金矿储量计算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负责。”仅用一年时间,焦家深部金矿就探明金资源量105吨,从而使焦家金矿在5.2平方公里范围内,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230吨,一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超大型金矿田。让鲍中义更没想到的是,“2009年2月,《山东省莱州市焦家金矿床深部详查报告》圆满完成,成果获得国土资源部一等奖,师傅直接把这个奖让给了我,奖项里就没他的名字。”

  这份“传帮带”的师徒情,让鲍中义对“英雄地质队”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对荣誉,这支队伍向来有谦让的传统。”鲍中义告诉记者,“多年前就有两名炊事员,一个获得了省部级劳模,一个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老前辈们都觉得大家是一个团队,分工协作,缺一不可。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

  焦家深部金矿的任务完成后,随即鲍中义被派往国外三年,在高温酷暑和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的环境下,探获中型金矿一处,获山东省地矿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招平断裂带北段阜山金矿资源匮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开展深部探矿,鲍中义作为项目负责人首次采用构造叠加晕方法预测矿体,施工坑内钻和地表钻相结合方式,在第二找矿空间新增金20余吨,破解资源匮竭难题。2017年,鲍中义跟随时任地矿五院的副院长周明岭来到内蒙古,他们采用勘查新思路,使得284金矿勘查取得圆满成功,仅新增钻孔6个,投资百万,就实现了找矿巨大突破,新增金金属量达4吨,潜在经济价值十几亿元。

  “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会引发一段时间的找矿热潮,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向深处挺进更多米。”在鲍中义看来,正是一代代六队人传承着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金矿勘查理论与技术,才让这支“英雄地质队”能够在六十多年的时代变迁中,一次次书写黄金探矿史的传奇。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勘查处技术负责人刘向东(左)和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环境地质处副负责人袁星芳(右)

  接续奋斗,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今年是第六地质大队获得“英雄地质队”称号的第三十个年头,也是地质勘查处技术负责人刘向东和环境地质处副负责人袁星芳在六队工作的第八年。他们是校友,是同事,也是夫妻。

  刘向东比1990年出生的袁星芳大一岁,他们一个来自河北承德,一个来自山西大同;他们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个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博士,一个是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硕士;他们在六队相识,之后相恋、结婚,扎根山东,如今有个三岁的女儿。

  从2019年开始,刘向东就在招远市大尹格庄矿区负责金矿深部勘查工作。大尹格庄金矿为胶东地区招远-平度断裂带中的特大型金矿床之一,具有矿体大、储量大、埋藏深、品位低的特点。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其后续开发资源量逐渐减少。于是,第六地质大队决定继续向深部“挺进”。

  三年后,刘向东终于提交了成果,“经过勘查,我们最终探明金资源量达到160多吨,新增资源量15吨,延续了矿山的服务年限。”

  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是严寒亦或是酷暑,刘向东始终坚守一线进行岩心编录,数次在大雪过后泥泞的场地中编录取样。数十个钻孔编录下来,锻炼了其扎实的编录技能,在2020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地质勘查行业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竞赛中,刘向东获得岩心编录第一名的成绩。

  妻子袁星芳也不甘落后。今年8月,袁星芳参与的“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及周边海域综合地质调查项目”顺利通过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调度,目前她正抓紧时间整理野外资料,编写野外工作总结报告,确保项目能如期通过省厅野外验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刘向东和袁星芳也深刻感受到地质行业的变化。

  刘向东说,“过去地质人员找矿要用‘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现在我们的设备已全面升级,大家用的是GPS、手持短波红外光谱仪器和显微镜。找矿方法也变成了集成的、多方法综合利用的、系统性勘查体系,并且实现大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综合利用。”

  袁星芳说,“最初我们的水工环主要服务于矿区,后来领域不断拓宽。地质工作也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为经济建设提供‘工业粮食’,让百姓喝上健康水、放心水,给城市村镇提供安居保障,修复被人类污染的土壤、水体、大气……”

  如今,“英雄地质队”肩负起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

  “世界上没有足赤的金,但是‘英雄地质队’的精神是足赤的。”刘向东和袁星芳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六队人,我们一定会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采访最后,刘向东第一次当着袁星芳的面,说起自己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的亏欠,“地质工作者长年累月跟着项目走,她怀孕时我没能陪她产检,孩子出生后我顾不上管,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她在操心,而我做项目压力大想要放弃时,她却一直鼓励我、支持我,做我身后最强的后盾。”

  听到这些话,坐在身边的袁星芳泣不成声。刘向东轻拍着妻子的后背,哽咽着说道,“种种艰辛,都是值得的!”

责编:石慧
审签:辛然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