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调查丨企业年薪百万抢人才,人工智能专业有多火爆?
··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记者 黄晓荣 济南报道
近几年,人工智能专业持续火爆,人工智能专业似乎成了“高薪”“好就业”的代名词。特别是今年以来,先是“人工智能训练师人才紧缺”多次登上热搜,后又因“月薪中位数参考值达到7800元”引发广泛关注。
2024年是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本科生大批量毕业的一年。据媒体报道,202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依然排在热门专业的首位,在排名前十位的热门专业中,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占比最大。
那么,目前该专业人才输出情况究竟如何?该行业人才是如何培养的?又该如何满足相关产业的旺盛需求?近期,围绕这些问题,海报新闻记者展开了调查。
泰山上的人工智能“机器狗”在山道上负重也能健步如飞,火遍全网。
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企业年薪百万抢人才
“人工智能人才非常抢手,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多家企业预订了。”在山东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生孙宇(化名)说,他的同学中已经有人赚到了年薪50万。
在学校,山东某高校人工智能专家提到:“从全国范围看,头部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优秀学子年薪可达60万—100万元,但绝大部分毕业生目前还达不到这个薪资水平。”
在市场,山东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总经理则表示:“目前市场上人工智能优秀人才还太少,真正的人才非常抢手,月薪3万元都很难招到理想的人才。”
不止山东,全国都在抢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2024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人工智能专场招聘会,53家企业携794个岗位现场揽才,覆盖计算机、数学、人工智能等专业,吸引近600人参加。
今年11月,湖北省人社厅发布的《2024年湖北省技能人才需求职业(工种)参考目录》显示,人工智能训练师是急需紧缺的职业之一,月薪中位数参考值为7800元。
根据近几年各大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的薪水位列第一方阵,月薪在1.8万左右;苏州、南京、广州及厦门位列第二方阵,月薪在1.4万左右;其他沿海及内陆省会城市,如成都、重庆、长沙及济南等位于第三方阵,月薪在1.3万左右。
“调查显示,AI人才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的争夺对象,而且只要和AI沾边,薪资就会上涨。”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竹敏认为,科技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人工智能带来的彻底变革,人工智能正重塑传统行业体系,对人类的劳动力和人才供需结构产生重大冲击。
根据人社部《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一边是人才紧缺,另一边是大量相关行业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领域。山东智驱力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风光就是其中一位。
杨风光此前就职于国内互联网大厂,负责AI算法研究设计。三年前,他放弃高薪,从北京回到济南开启创业,主要探索人工智能在能源、矿产、物流、教育等多个行业中的创新应用。
“我们用人工智能算法代替普通人工,分析视频中的‘行为’,省时省人省力,还不易出错。”短短两年,杨风光的企业快速发展,被认定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并在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产品销往海内外。
据山东省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苏冠群介绍,从工商登记信息来看,山东省经营范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目前有13万多家,有四成是最近一年刚成立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热门领域。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2023年相关产值已超过1300亿元,其中核心业务产值4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是7%,同比增长约35%。山东省人工智能发展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同属第一梯队,发展势头比较良好。
2024年11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高校批量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各有特色
12月2日,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赵新鹏正在人工智能学院的研究室内埋头写代码,他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与数据检索相关内容。
而在隔壁教室,该学院2024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魏诗佳,正在认真研读一本人工智能专业相关书籍。“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因为对人工智能非常感兴趣,二是看中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医疗、金融、交通、娱乐等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动创新和发展。”能成为学院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魏诗佳感到很自豪。
近几年,人工智能专业陆续成为各大高校的爆款专业。2019年,全国首批35所高校获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2020年,全国有多达180所高校新增这一专业。2024年,人工智能专业更是排在全国热门专业前列,有530多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海报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山东多所高校发现,有的高校已率先建起人工智能学院,有的已经深耕人工智能专业多年。至于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各大高校都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路径。
据业内人士透露,仅在山东省会济南,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人员就已达到7000余人,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共有12所驻济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竹敏介绍,2024年,山东大学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源于学校2018年建设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是教育部于2019年批准设置的首批35个人工智能专业之一,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陈竹敏告诉记者,今年5月,人工智能专业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划归人工智能学院继续建设,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采用科教融合、产学协同、国际合作的创新育人模式,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融会贯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目前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大模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陈竹敏正与博士生探讨人工智能新技术。
本科生魏诗佳告诉记者:“我所学习的人工智能专业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十分丰富,通常包括数学基础课程和编程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程序设计基础等,这些是理解和实现算法的基石。”
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所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招生的分数和要求都比较高。陈竹敏透露,2024年山东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山东省考生录取最低分是640分,人工智能专业考生录取最低分是639分,最低分的考生在山东省70多万考生中排名在5400多名。
记者探访得知,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打好基础之后,还将学习认知科学、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实践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和应用场景。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孙建德向记者介绍,2021年,该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正式成立,目前已连续招生三年,每个年级有30名本科生在读。该校人工智能专业注重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突出机器学习、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等特色。
“我们因材施教,会从普通本科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提前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培养一部分优秀人才参加科创竞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还与国内、省内一些头部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孙建德提到,山东师范大学这几年推出了“教育+AI”“法律+AI”等特色融合课程,为十多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孙建德认为:“高校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把人工智能当作一种应用,以‘人工智能+某一个专业’的形式来开展针对不同专业的人工智能学习。”
遗憾的是,尽管近年来全国众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但并非所有学院都有完善的教学模式能够教好人工智能专业,师资力量、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也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人工智能将来能发展到什么样子。”一位高校人工智能教授感慨。
顶尖人才供给需要校企联手
人工智能专业火爆,大量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就业怎么办?热门专业会不会人才过剩?未来人工智能会淘汰什么样的人?一系列问题引起高校与企业的重视。
“企业的人工智能岗位非常看重实践能力和经验,希望招来的人才能尽快上岗解决实际问题,给企业创造效益。”山东一位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坦言,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招到合适的人很难,刚毕业的高校学生并不具有优势。
针对这种情况,全国多所高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联手打造人工智能人才。
“我们作为全国第一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率先开展校企联合,学校与华为、浪潮、海信、歌尔、腾讯等企业密切合作。”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竹敏告诉记者,2024年山东大学与浪潮集团联合成立了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共同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攻关大平台”。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常常组织师生座谈交流,探讨人工智能新技术。
浪潮企业数字化转型体验中心,人工智能技术的展示越来越多。
“我们对大模型的数据处理、标注、训练微调、智能化应用开发等工程化人才和算法研究高端人才需求量大。”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TO 郑伟波介绍,除了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公司还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保持密切的技术合作交流,有多年的项目联合研发经验。2019年底,浪潮通软成立了研发团队,启动海岳大模型研发。为了加快高端人才引进,该公司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团队配备博士数十名。未来三年,研发中心计划柔性引进或培养更多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硕士及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协会也在发挥着组织作用。
“我们在山东举办了各种大赛,比如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示山东赛区、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推动人工智能人才以赛促练。”山东省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苏冠群介绍,近几年,协会围绕人工智能训练师专业展开就业实训,打造平台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组织精准对接会等助力高校成果转化。
苏冠群透露,协会目前会员单位共有200多家,是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首批山东省网络安全重点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20余项,每年联动省内近千家院校企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近100项、标准制定约20项。协会正致力于制定人工智能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帮助学校和企业建立统一的评价和培育体系规范,促进产教融合。
“我觉得未来人工智能取代的不是‘人’,而是取代不会人工智能的人。”苏冠群认为,人工智能人才既要依靠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人工智能专业。“纵观整个人工智能相关市场,目前还缺少大量复合型的人才,如果有人既懂人工智能又很懂某个行业,那这样的人才一定受欢迎。”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但升学率普遍较高,有不少学生选择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深造。
据媒体公开报道,2024年,江苏有17所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应届本科生毕业。南京大学首届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一共79人,升学人数约七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0余名AI专业毕业生,升学人数约占五成;南京师范大学有41名AI专业毕业生,目前确定升学的人数约占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