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

··

  记者 王念 张昕怡 萧海川 孙晓辉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奔流万里的黄河在此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昂首天外。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文化群星璀璨流光。人文沃土,崇德忠信,千年哲思指引治世立身之道。

  在山东,儒家文化滋养出包容开放的文明根脉,交织出齐风鲁韵的文化长卷。近年来,山东立足深厚传统文化资源,扛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职责使命,将文化传承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文脉传承看齐鲁

  走进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脚步都不由自主地轻了下来。约400平方米的修复室里,8位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忙而有序。工作台上,一张张泛黄脆化的书页正等待修复,修复团队负责人杨林玫,轻轻掀起书页,仔细端详。

  这张书页,原本缺损的部位,用薄皮纸和竹纸进行了拼接修补,同时尽量保持整体厚度基本不变。杨林玫表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将古籍修复做到最好,使之能够继续传承于世、被后人所见,就是一种“完美”。

  泰山景色。资料照片

  过去一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完成三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修复工作。这三种古籍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黄敏才刻重修本《濂溪集》六卷、明万历十三年(1585)陕西布政使司刻秦汉图记本《三辅黄图》六卷、元至治元年(1321)建安虞信亨宅刻本《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

  饱经岁月风霜的古籍,获得新生。历时千载的齐鲁文化,生机盎然。

  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极为丰厚的人文遗产,其中不乏珍贵古籍善本。书籍是文明智慧的重要载体,即便岁月变迁,阅读形式不断变化,书籍始终代表着文化火种,传续不灭。

  2022年,山东印发实施《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化“两创”工作全面起势,聚力打造7个新标杆,以创新和实干书写新时代山东文化“两创”新篇章。其中,赓续“山东文脉”被确定为重点文化工程。

  2023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正式发布。

  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9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齐鲁文库》学术委员会成员杜泽逊介绍:“按照计划,我们将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逐步扩展至山东现代文化研究出版,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籍修复、文献整理,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在山东济南槐荫区的科创大厦里,一台自动喷雾脱酸机正在工作。纸质文献修复师邓慧一边操作仪器显示屏,一边说道:“纸质文献从传送带的一端送入,仪器可以自动感知,均匀喷涂上脱酸液。传送带再把纸张从另一端送出。”

  这台自动化机器的研制方,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控制学部先进纸张脱酸保护技术科研团队。这支成立于2019年的团队,主要从事纸张脱酸设备与材料、纸张修复装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纸张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研制等领域技术攻关,拥有包括材料、工艺和设备的非水分散体系脱酸解决方案,广泛适用于档案、图书、古籍、字画、报刊、经卷的纸张脱酸,目前为约70万张文献提供脱酸服务。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图书馆正依托建设“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持续增购、改善升级部分实验检测、修复设备,并通过业务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升级古籍保护、修复人员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科技赋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使古籍修复项目流程及古籍保护、修复工作更加科学化。

  礼耕乐行知齐鲁

  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春节前夕,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小雪街道武家村的党员志愿者每天清晨去村里孤寡老人家中问候,帮老人打扫卫生、做早饭。这一“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持续4年。

  非遗传承人展示的面塑孔子像。记者 李紫恒 摄

  参观者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参观。记者 朱峥 摄

  民间艺人在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表演“喷火”绝活。新华社发(李志军 摄)

  “我现在自己生活,志愿者每天早晨都来看我,又是打扫卫生、洗衣服,又是聊天解闷,我很知足。”谈起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85岁的武家村村民武从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考虑到村内很多老人的儿女在外工作,武家村率先推行“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村干部和党员包保全村7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23人,每天上班前上门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上的困难等,帮老人们解决了“烦心事”,打消在外子女的后顾之忧。

  “我们大力传承孝老爱亲传统文化,让孝善文明风尚深入人心。”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波说,将“爱、诚、孝、仁”等与乡村治理结合,常态化开展百姓儒学节、“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等活动,向上向善的村风悄然形成。

  弘扬传统美德,涵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春节之际,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为解决村里部分老年人就餐问题创办的“幸福食堂”里暖意融融。一大早,王林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便为村里老人包起了水饺。

  据介绍,王林坡村的“幸福食堂”专门为村里75岁及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节假日还有特别安排:夏至当日,志愿者们在“幸福食堂”开展夏至节气主题活动,为老人送上一碗爽口的面条;元宵节当天,志愿者们到“幸福食堂”内为老人包元宵,一起庆祝元宵佳节……目前“幸福食堂”已在齐鲁大地全面铺开,全省建有“幸福食堂”等老年食堂、助餐点1.1万处。

  文化融入生活,美德滋养人心。山东围绕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美德街区、美德公园、美德基地等生活场景,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同频共振。

  小美汇聚,大爱方生。泰山脚下,大街小巷风景如画,交通出行文明有礼,旅游服务热情周到,到处传递着蓬勃向上的力量,洋溢着友爱互助的文明气息,文明已经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近年来,泰安市培育了“常叩门”“墙上拉面”“香椿树下”等“泰安小美”志愿服务子品牌248个,培育“泰安小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120万余人,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新风尚。

  馨香缕缕,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山东各地深入融入百姓生活中。

  山东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立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70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省建成154个尼山书院,2.4万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探索出“图书馆+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传承普及模式,为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文明新风提供了有力保障。

  融合焕新在齐鲁

  美丽的海滨小城山东威海,山海一色,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竞相前往。随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除了海景、山景,这里更多了些文化味道。

  “一楼是我们的艺术品商店和公共文化展厅,现在展出的是威海年俗文化主题展品,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展。”走进位于威海市环翠区的天和美术馆,市场与公教部主任宋艳红向记者介绍馆里最近的文化活动。这座位于海边的公益美术馆,已经成为游客和市民热衷打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这是山东省邹平市台子镇的黄河浮桥雪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董乃德 摄)

  在天和美术馆,人们能看到当地非遗手艺人制作的龙头花饽饽、带有胶东民俗风情的皮影戏、绘画、泥塑、剪纸、版画等龙年主题作品……美术馆打造了既能拍照、又能体验的文化场景,为观众提供一场文化盛宴。“我们的美术馆是公益性质,目前凭预约免费参观。艺术不再曲高和寡,我们希望以文化互动和氛围吸引游客。”天和美术馆执行总监高雅权说。

  跃动着的文化音符,充盈焕活城市气质。近年来,山东致力于打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质量文化体验。公共图书馆、公益美术馆、城市书房等文化场所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具有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多重功能的载体。

  据2024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介绍,山东国家一级图书馆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博物馆、美术馆观展人数再创新高,群众文化活动点亮生活,送戏下乡、冬春文化惠民季、“村晚”等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新一年,山东计划培植1000个群众文艺团队,年内新增200个以上文博艺术空间、城乡书房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底蕴为山东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据山东省文旅厅介绍,2023年,山东接待国内游客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900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60%。城市休闲、乡村漫游、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淄博烧烤、大明湖超然楼、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游爆火出圈,构建起主客共享、分层多样的产品体系。

  春节期间的山东充满了年味,从村庄到城市都装扮起来,迎接农历新年,展现“好客山东”的独特魅力。

  “今年我们特地来到孔子老家过年,这里文化活动丰富,孩子们非常喜欢。尤其是晚上的无人机表演,效果很震撼!”到曲阜旅游的游客卢玉强告诉记者。

  尼山圣境景区副总经理窦艳艳介绍,景区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打造了尼山新春主题活动,有舞狮贺岁、大环舞等传统民俗表演,还有读《论语》、拜先师等互动体验,更有美食市集、无人机表演等,把过年的热闹气氛“拉满”。“春节假期是传统文化游的旺季,作为‘新三孔’的代表之一,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八方来客。”

  龙腾狮舞,唢呐齐鸣,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当天,2024年“孔府过大年”活动在曲阜万仞宫墙前启动。“越有烟火气,就越有年味儿,有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感觉了。”回曲阜过年的大学生周晓萌说。

  “每项文旅活动的背后,都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仅突出了春节热闹的氛围,更让旅游有了地方文化的辨识度。”曲阜市副市长储艳丽说,今年春节期间曲阜旅游形式与内涵并重,还将组织新春元宵灯会和明故城夜游等活动,让更多游客拥有传统文化旅游新体验。(完)

责编:付兴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