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丨老戏新排、老戏新人 创新传承助力黄梅戏青春接力
··

春意渐浓,梨园焕新。前不久,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排练室,00后青年黄梅戏演员秦怡与同学们一同排练《女驸马》选段,为他们在永芳古戏院的专场演出做准备。昔日的“戏苗子”,如今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主角,以青春灵动的唱腔、时尚现代的舞台呈现,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
老戏新排、老戏新人。作为带领这批“戏苗子”的“杨妈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俊的传承之道颇具创新。“我觉得演戏重要,培养人才更重要。没有人才,我们就谈不上发展。”杨俊表示。当年,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演员在她的带领下,分若干小组去往全省各地招生,把区域的人才和苗子充分地挖掘出来。“我们这些演员去了上千个乡镇,轮胎跑炸了好多个,终于在20多万人里找到了5000人,再筛选到160个人。”杨俊至今记忆犹新。
秦怡就是当年被招入的学生之一。她对黄梅戏的兴趣最初来自戏曲进校园活动,后来遇到了来校招生的老师,便被招入了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如愿地开始了从艺之路。如今,她已经从零基础的“小白”变成了亭亭玉立的黄梅戏“女主”。
“我们为来的这些孩子提供八年的免费教学,由院团和艺术学院的老师共同授课。”杨俊介绍。老师们每年都会针对性地改变教学大纲,不仅让学生们进行传统戏曲程式化的练功,同时也让歌剧、舞剧、舞蹈等元素进入教学当中,让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是当代的、精神气质是时尚的。
为了让现代艺术元素融入黄梅戏,增强视听效果,2011年,杨俊带领主创团队进行了大胆尝试,创排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运用黄梅戏的经典唱腔,同时让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音乐元素贯穿始终,实现了土家族音乐文化与黄梅戏的完美融合。如今,杨俊也将这部戏传给了下一代,让传统戏曲不断“致青春”。
杨俊认为,艺术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青年演员们用真性情来演绎角色,能够吸引众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这些孩子就是黄梅戏绽放的一朵朵花。”杨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