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纪事⑦ | 刘集:“小莫斯科”何以“红绿双赢”

··

  【作者按】2023年,是我到东营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翻开采访本,林林总总写下了不少随手札记,有风物,有文化,也有故事。之所以感兴趣,多闻所未闻或闻所未见。住下来,以深度融入的方式,用心游历这座独具特色的小城,如非工作原因,机会实属难得,这些文字也就更显珍贵。但我愿与人分享,故推出个人专栏《黄河口纪事》,为您呈现外地人视角下耳目一新的东营,记者视角下新闻背后的东营。

  黄河口纪事⑦ |刘集:“小莫斯科”何以“红绿双赢”

  有着420户1500口人的刘集后村,在东营算是一个普通规模的村庄,然而这个村庄的声名,却鲜有超过。

  “刘集”位于广饶县大王镇,现分为刘集前村和刘集后村。1925年春,刘集成立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支部旧址、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均坐落在刘集后村。作为当年革命先辈眼中的“小莫斯科”,如今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踏察这片被红色浸透的热土。

  玉米吞出红缨,皇尊蜜梨挂满枝头,半人多高的棉田里蠕动着捡花的农民,9月的广饶,空气中飘荡着丰收的味道。作为随行记者,我跟随新疆疏勒县党政干部考察团前往刘集后村采访。

  宣言纪念馆外观就像打开的一本书,通体深色,巨大的党徽熠熠生辉,庄严,沉稳。由于正在装修,暂停开放,本次虽未得进入,但我曾参观两次,而且在当地,随处都能听到关于宣言的故事,几乎每个村民也都能说出自己的“红色家史”。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首版1000册在上海问世,全部内部发行,在济南共产主义者中广为流传,其中的一本辗转到了女共产党员刘雨辉手中。1925年,刘雨辉带着这本“宝书”回到故乡刘集村,组建了刘集支部,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由刘良才任支部书记。

  宣言纪念馆西侧路南,曾是刘良才的家,如今被改建成了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进入馆内,院子里青石铺地,一尘不染,刘子久、刘良才石像正对大门,在秋日暖阳的照射下,两位革命前辈的形象更显高大,其身后的浮雕墙,诉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故事。

刘子久(右)、刘良才雕塑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了山东,刘集支部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为了对付敌人的大搜捕、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上级党组织决定,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要销毁。当年那本《共产党宣言》被刘集支部当作主要的学习和宣传材料,然而刘良才深知此书的宝贵,没有忍心烧掉,秘密地保存了下来。

  事实证明,刘良才擅自做出的举动带来了巨大危险。

  1931年,刘良才被山东省委调任潍县县委书记。临行前,他把那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了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刘考文先是将它藏在粮囤底下,后又封入灶头,再转至房顶脊瓦下。1932年8月以后,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日趋恶化,许多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刘考文估计到自己有可能被敌人逮捕,便把该书转交给了忠厚老实、不太引人注意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牺牲。

  这本书不但成为刘集支部党员们的精神支柱,也寄托了刘世厚对老战友的怀念、对未来革命胜利的希望。于是,刘世厚精心地用油纸包好,把它秘密封到了屋山墙的雀眼里。

  所谓雀眼,就是农民建房时在山墙上部留下一个洞,然后用瓦砌成各种图案,有圆形的,有方形的,也有花瓣形的,看上去十分漂亮,如果说房门是口、两窗是目的话,雀眼便宛若房屋的耳朵,平添了几分灵气。据我了解,广饶一带的农民前些年建房都是留雀眼的,其实是给家雀留出的垒窝的地方,作为一种檐下之鸟,家雀在此生儿育女,与人同住,这又何尝不是千百年来人们亲近自然、与鸟儿和谐共处的一个生动例证呢?

  早就拥有保护鸟类意识、建设美好家园、追寻幸福生活的刘集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却遭遇了日寇三次“扫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1941年初,1000多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刘集村,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

  当时,已逃离村庄的刘世厚,心里一直惦记着那本藏在雀眼中的《共产党宣言》。于是,他从小路偷偷返回村庄,躲过敌人的搜捕,从烈火熊熊的房屋山墙雀眼里,抢出了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共产党宣言》!

  冒着一场场危险,躲过一次次浩劫,几经秘密转移和藏匿,这本书终得完整地保存下来。1975年秋,广饶县文管会征集文物时,已经84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刘世厚,将其捐献给了国家。迄今为止,这是全国发现的唯一由农村党组织传播、使用和保存的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记录了刘集支部的建立、发展和壮大,更见证了保存、使用、指导革命的“红色传奇”。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

  刘集支部旧址按当时生活环境进行了复原。从一棵大树下迈入二进院落,是一所民国早期的鲁北地区普通民房,如今被当作刘集支部简史陈列展馆,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直观地展现了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以及刘集支部的革命启蒙作用。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为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而特制的掩饰门、地道等设施,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彰显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其实,不只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刘集支部和那本《共产党宣言》,始终如火把一般,照亮前程,今天依旧。

  刘集后村所在的大王镇,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依然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位居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56位。而党建聚魂,是重要法宝。每个月的6日清晨,来自全镇的机关干部、农村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代表都会在镇政府门前列队,举行升旗仪式,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这已是大王镇延续30年的“自选动作”,如今的规模是400多人。

  细微之处见精神,仪式背后折射出当地人铭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信念。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新时代,红色精神血脉相承。同行的广饶县委副书记、大王镇党委书记张子柱说,这里不靠山、不临海、不近城,之所以成为全省经济第一强镇,靠的正是坚定红色信仰的力量。“早早便接受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主心骨、领路人,所以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强大的向心力。”

  如今,“红色刘集”品牌正逐渐形成,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影视基地,《那时星光》《宣言》《大火种》先后在此取景,并以当地革命故事为主线拍摄。而曾获评“中国好人”的现任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宗旨,带领群众在传承中实现了“红绿双赢”。他说,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里建起了生态采摘园,“产业+旅游”模式,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子。

  2020年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人们在瞻仰前辈的功绩,也在考察当下的刘集,考察红色村庄的绿色发展之路。(写于2020年9月)

责编:赵 静
审签:马宝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