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面对餐饮“假冒牌匾”,如何重建“信任锚点”
··

2月12日,央广网报道上海普陀警方侦破一起制售假冒注册商标案件。自2023年1月起,不法分子通过制售某平台“必吃榜”“黑珍珠”等假冒牌匾上万个,非法获利百余万元。“假冒必吃榜可能只花了21元”“有网店假冒必吃榜卖了100万单”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在电商平台搜索“必吃榜牌匾定制”,仍有部分店铺售卖标识牌匾,月销售额达上千单。
在餐饮市场,专业榜单本应是消费决策的“信任锚点”,但随着餐饮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餐饮人受到线上引流、低价团购等新兴领域的冲击,部分从业者担忧缺乏权威认证将难以生存,这种集体焦虑催生了畸形的认证黑市。如直播间里“刷手”操纵的假爆款,“给钱就能做”的珠宝鉴定证书,虚假认证正在多个领域悄然出现,如果信任可以批量生产,那显然不利于消费者。
根据平台评选规则,大众点评必吃榜基于上亿条用户评价、7个维度的数据建模而成,黑珍珠餐厅指南则采用匿名评委与第三方公正机构监督的模式进行评定。然而,在算法时代,消费者更易被探店视频点赞量、外卖平台星级评分等视觉符号所吸引。这些即时反馈形成的“数字权威”,正在消解专业评审的话语权。有商家坦言:“要舍得花钱投‘推广通’,日常引导好评,坚持几年上了好评榜,口味好不好就不重要了”。
认证领域的信任重建,首先需要突破“流量至上”的评价范式。目前,消费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鉴别能力,如查看经营年限、甄别真实食评、警惕网红营销等,但面对海量数据仍需付出高昂的验证成本。若要提升平台信息的全面性和可信度,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不可或缺。有关部门应联合行业组织,制订涵盖食品安全、服务规范、卫生标准等多维度的分级评价体系,并在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上公示店铺评级。同时,平台应开放消费者端的反馈通道,鼓励消费者真实反馈就餐体验,并通过内部审核呈现有效评价,从而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为餐厅经营者提供改进建议。当认证体系经得起检验,市场能承载更多信任时,商家也就无需在仿制证书上寻找出路。
“假冒牌匾”就像一面镜子,说明规范认证的重要性。一方面,市场管理要跟上,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掌握用数字工具验证认证标识,从而让“假冒牌匾”无所遁形。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