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 | 守正创新 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

守正创新 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陈佳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的运用,社会的结构已经从网络社会朝着智能化社会进化。信息内容的产生形式,经历从UGC(用户生产内容)到AIGC(AI辅助生产内容)到MGC(机器生产内容)演变。而谣言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内容形式,其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我们应该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水平,共同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治理网络谣言:根本是作者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源在人,从源头上制止网络谣言发布者的不良行为,是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根本之道。对此,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打出“组合拳”,在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治理行动的同时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重点平台,坚决打击“自媒体”造谣传谣的行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从个体而言,媒体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不为了博眼球做“标题党”,不为了蹭流量迎合网民“低级趣味”,不为了炒作热点带社会“节奏”。为社会创作更多客观、公正的作品。

  治理网络谣言:法律是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网络法治保障。要在网络立法、执法、普法、守法全面发力,才能不断夯实网络文明建设的法治根基。在立法方面,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治建设的“四梁八柱”,也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一些规章,为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执法方面,要强化网络执法的队伍建设,加大网络执法力度,让法治长“牙齿”,对那些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平台、账号,通过严厉的执法监督,形成高压态势,发挥网络执法的“利剑”作用。在普法方面,要把网络普法作为依法治网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创新形式载体,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全方位、多声部开展网络法治宣传。加强以案释法,明确网络活动的红线、底线、高压线,使典型网络案件依法解决过程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普法公开课,教育引导广大网民牢固树立网络法治意识。

  治理网络谣言:政府要统筹

  网络谣言覆盖范围广、责任主体多。单靠某个单位、某个部门去处理网络谣言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党的二十大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就是要求网信工作要加强统筹协调,实现更合理、高效的网络治理格局。要“共治”网络谣言,须要把网络谣言的治理纳入到社会综合治理的体系中去,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共同发力。要“共建”网络谣言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重大舆情会商、应对演练,探索网络谣言的处置应对机制,确保关键时刻能形成战斗力。要“共享”网络谣言信息,打通信息孤岛,建立多通道的预警机制,真正做到“联动发现、协同查证、联合辟谣”。

  治理网络谣言:媒体要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主流媒体的在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质效。要提高媒体影响力,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作品,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都要靠优质内容、亲民的形式去暖民心,聚民心。其次要提升创作水平,要以“高质量”的内容,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做“有温度”“有干货”的“爆款”作品。让人民群众从心理上真正信赖主流媒体。最后,要发挥制度优势,持续为“正能量”导入“大流量”,打造主流媒体矩阵,形成全媒体同频同振的强大网络声势,对持续创作优质作品的创作者给予鼓励,让良好的创作风气蔚然成风。

  治理网络谣言:网民是基础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的本质是一种虚假信息。其内容往往不符合常识,逻辑上也难自洽。因此,提升网民的科学素养是谣言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山东网民杨勇,其本职工作是潍坊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他在业余时间为大众科普。在疫情期间,他充分发挥岗位职责,利用网络科普疫情防控要点,发现网络谣言及时辟谣。他撰写了《疫情期间我们做点啥》《针对疫情,辅导员有话说》等文章,传播抗疫知识,打击涉疫谣言,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从个人来讲,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思维水平,学以修身,行知觉悟。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社会认知水平,提升个体信息甄别能力。

  治理网络谣言:科技要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蔓延广度、破坏力度都有了巨大的提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法产生了“老办法,不管用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IPv6技术解决因IPv4可分配地址数量不足而产生的虚拟IP地址的问题。个人主页展示账号IP属地的方式,减少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实名制的全面推广,更是让网上人人都有一张网络“身份证”,实现网络空间身份和现实社会身份的统一。技术的运用就像在网络谣言传播路径上设置一道道“关卡”,增加了网络谣言传播的难度。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治理网络谣言,是新时代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法宝”。

  治理网络谣言:平台要担当

  如果说谣言是一颗种子,媒体平台就是种子生长的土壤。种子的生产离不开土壤,就像谣言的传播离不开媒体平台。面对海量信息,媒体平台应该坚持以社会价值为首,承担好平台的主体责任。要从“前中后”三阶段全面发力,全流程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事前,媒体平台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通过多种印证手段交叉验证真伪,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未甄别的信息应采取审慎态度,杜绝非严谨的采集、评论与转发,发挥好平台的监督作用。在事中,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正能量的价值观,融入媒体算法,在凸显主流媒体价值观的同时,结合个人喜好和兴趣爱好,推荐用户喜欢的正能量内容,加大正能量、主旋律内容供给。在事后,媒体平台要积极与网信办、公安等部门配合,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公布网络举报联系方式,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线索,配合取证等工作。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责编:李婷婷
审签:袁 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