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民政局在全省区划地名综合业务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

··

  大众网记者 徐诺 日照报道

  3月24日—25日,全省区划地名综合业务培训班在烟台市举办,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建武出席会议并授课。莒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爱华以《深挖地名“富矿” 赋能产业发展》为题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莒县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聚焦“地名+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以名铸魂、以名兴业、以名富民”的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

  讲好“地名故事”,擦亮乡土品牌。发布莒县地名保护名录105条,其中乡村地名84条。组建“毋忘在莒”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430余人,开展地名文化“进集市、进校园、进企业”活动60余场,覆盖群众3万余人次。在爱莒县APP文心号上推出“毋忘在莒 家乡有名”系列地名图文展,发布图文12期。对全县乡村地名进行系统梳理,绘制乡村地名旅游一张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地名文化品牌,设计“招贤玫瑰”品牌LOGO,将“地名好品”融入古莒国“毋忘在莒”文化元素。

  构建“一张图”,打通服务堵点。制定《莒县“乡村著名行动”道路命名工作指引》,明确从征集建议名称到规范道路标志6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与要求,确保乡村道路命名工作科学、有序、规范开展。采词800余条建立道路命名采词库,启动乡村道路命名616条,命名一批“共富巷”“育才街”等饱含时代意义与美好期许的新生地名。将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快递物流点、乡村旅游地、农村孝老食堂等各类乡村关键地点信息采集上图,已成功采集上图540条,新设置172个地名标志,实现了“一图导览、一键直达”,让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的路径更加清晰高效。

  延伸“产业链条”,释放经济价值。承接全省地名方案编制试点工作,编制《莒县地名方案(2024—2035)》,系统规划“地名+产业”融合路径,为地名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推出“莒国古城”“浮来山银杏”等具有莒县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挖掘“库山丹参”“招贤玫瑰”等20余个“土字号”地名好品品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承接省级“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为契机,在全县设立149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联合邮政企业推出“爱心邮路”志愿服务,160余名邮递员兼任“地名宣传员”“产业联络员”,打通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创新开展“地名好品进社区”活动,推动地名文化与农产品特色相融合,通过“文化赋能+精准对接+数字服务”,推动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城市社区,实现“农民增收、市民享惠、文化传承”三赢目标。

  激活“乡愁记忆”,赋能全域旅游。深度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在沭河公园融入莒文化、地名故事,打造全市首个地名文化主题公园,成为市民游客“打卡地”。在全县打造3处“乡村记忆馆”,通过老地名展陈、传统农具展示、地名故事讲解,留住乡愁记忆。在莒县第四实验小学打造全市首个校园地名文化研学馆,以情景化、互动化教学让学生爱上家乡文化,辐射带动全县中小学开展地名文化教育。在多处旅游点设置地名文化展牌,开通“齐鲁1号”“跟着地名游莒县”特色旅游线路,巧妙串联浮来山、莒国古城、段家河村等11个知名文旅节点。同时,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新模式,与企业携手打造嗡嗡乐园、都乐农庄、九里晴川民宿等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下一步,日照市民政局将持续指导区县不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水平,让乡村因“名”而美、产业因“名”而兴、群众因“名”而富,为全省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付翔
审签:孙昊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