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而无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闪耀群星为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
··
黄旭华(图片来源:中国船舶)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报道
“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据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他的离去,是中国科技、军事工业界的重大损失,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黄旭华院士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使命担当?
![](https://appimg.dzwww.com/share/2025/02/07/0377f54-1aea32f6.jpg)
1988年9月15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程四位总设计师聚于“406”艇前(左起依次为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隐姓埋名 为国铸剑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饱经沧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黄旭华怀揣着科技救国的梦想,毅然投身于船舶制造领域。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黄旭华的人生道路,也让他肩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在核潜艇研制领域更是一片空白。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资料,国外还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这无疑给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研制之路。
为了掌握核潜艇的核心技术,黄旭华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调查研究。他们大海捞针般地从国外的报刊、杂志中搜集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张简略的草图,都如获至宝。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的几万个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常常是两组人同时计算,反复核对,直到结果一致。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他们对每一个零部件、每一块边角余料都要一一过秤,“斤斤计较”。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黄旭华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远离家人,扎根在核潜艇研制基地,30年的时间里,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父亲去世时,他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情感的精神,正是他使命感的最好体现。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倾注在了核潜艇事业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使命的担当 。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成功下水,这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里程碑,也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多年努力的结晶。那一刻,黄旭华激动得热泪盈眶,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尽的喜悦和自豪。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海军从此跨入了 “核时代”。
![](https://appimg.dzwww.com/share/2025/02/07/0377f5443e0d0ae.jpg)
“9182”任务参试官兵留影(前排左二黄旭华,前排左五,黄纬禄,前排左六张爱萍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1982年10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使命担当,与众多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之父”们一样,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他深知,国家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安全急需他的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钱学森带领科研团队白手起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站稳了脚跟,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而努力。他目睹了饥荒年代人们饱受饥饿之苦,从此立下了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的远大志向。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几十年如一日地穿梭在田间地头,不畏艰难,反复试验,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实现了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氢弹之父”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为了国家需要,转而投身氢弹理论研究。他隐姓埋名28载,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氢弹理论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学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为我国氢弹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仅用了短短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世界氢弹发展史上的奇迹。
……
这些“中国之父”们,虽然所处的领域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使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肩负起了历史赋予的重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和人民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黄旭华以及众多“中国之父”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使命担当,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
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而这也是对黄旭华以及其他“中国之父”们最好的缅怀。
(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人民日报公开报道等)
![]( /statics/hb_pc/images/hb-head.png )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2.png)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