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推进家庭教育改革创新 打造“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服务品牌

··

  近年来,市教育局始终把搞好家庭教育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新思路新方法打造“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服务品牌,为全国家庭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济南方案,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抓手。周乃翔省长在省政府办公厅调研专报上作出批示:“济南市在家庭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很有意义,‘泉家共成长’的有关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坚持标准引领,顶层设计彰显站位高度。一是为提升家长教育胜任能力,更好担负起“第一任教师”的神圣职责,编写国内首个区域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围绕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和家庭教育问题解决两条主线,确立了家庭教育工作的三大任务,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二是为切实保障《纲要》实践落地,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标准》和《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与管理标准》,确定框架规程,以此为规范拟制的《网上家长学校建设标准》在国家标准委员会官方平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网上家长学校建设标准。两个《标准》与《纲要》互为补充,搭建起济南市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框架。

  多维平台支撑,让学习资源无处不在。为广泛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三个立体化服务平台。“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掌上服务平台:重在提供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共性问题解决、家校沟通服务。家长注册人数已超过71.5万,平均日访问1.8万次,使家长“学有渠道、人人受教”,家长参与活动和交流分享明显增多。《泉城家庭教育报》融媒体平台:主要刊发理论指导、家教案例、家教知识,展示家校活动,日发行量5万份,有效改善了家长的育人理念和养育技巧。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提供家庭教育展示和特色微课程,家长累计提交作品29.8万件,访问量174.7万次,显著增强了父母的教育效能感。三大平台一体建设、各有侧重,多渠道给予家长指导、咨询、互动、交流,唤醒家长的学习动力,创新学习方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家长学习体系。

  激励基层创新,激发教育改革发展活力。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鼓励县(区)和学校自主创新。区县层面,推进“一区(县)一品牌”建设,比如,市中区成立区家长学校总校,打造“教育·家”品牌,发布家庭教育教养策略清单,梳理10大类指导策略,建立19个“教育·家”大讲堂,实现全区中小学全覆盖;槐荫区引进华东师范大学项目组,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师、讲师、辅导师、研究型人才四级培养架构,系统创新家校共育“槐荫模式”;天桥区创办全国首个具有完备配套设施的区域性家长学校“天桥e家家长学校”,实现了家庭教育方式私人定制。学校层面,坚持“一校一特色”。推出“十百千”家长学校培育活动,即:按标准建成1000所有标志标识、组织架构、师资队伍、教学计划、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的家长学校;遴选100所“家长学校示范校”,投入市本级资金500万元进行专项培育;选树10个“家校共育成长未来榜样”,用优秀典型讲好家教故事。同时,在家庭教育理论探索、特色经验打造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为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积累智慧与拓展思路。

  注重一品多赢,政策落实和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一是为国家“双减”政策落实探索有效路径。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91.8%。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成型”,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延时服务学生共78.88万人,参与率达到96.94%,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达99.97%。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形成。建立“主导+调控”新型服务保障机制。累计投入3020余万元,实现了全市城乡中小学(含中职)家长学校建设和学校家委会建设全覆盖。构建“质量+特色”新型家校互动机制。全市已有1343所学校(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在线服务,72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德育观察团为家长提供咨询指导,开展家庭教育乡村行1273场,帮扶关爱困境儿童家庭10339个,支持帮助6507个家庭解决矛盾争端,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覆盖率100%,食堂加配餐覆盖率100%,惠及100%有需求的家庭,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建立“悦纳+成长”的新型亲子关系促进机制。指导家长以“接纳+关注”为亲子关系的起点、以“互动+共识”为亲子关系的表达,以“亲密+成长”为亲子关系改进的目标,切实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三是群众对全市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在“泉家共成长”系统工程品牌的影响下,家长教育满意度逐年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刘佳琦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