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纪事(13) | 住在油田

··

  【作者按】2023年,是我到东营工作的第五年。翻开采访本,林林总总写下了不少随手札记,有风物,有文化,也有故事。之所以感兴趣,多闻所未闻或闻所未见。住下来,以深度融入的方式,用心游历这座独具特色的小城,如非工作原因,机会实属难得,这些文字也就更显珍贵。但我愿与人分享,故推出个人专栏《黄河口纪事》,为您呈现外地人视角下耳目一新的东营,记者视角下新闻背后的东营。

  黄河口纪事(13) | 住在油田

  马宝涛

  年轻的东营市,因胜利油田而诞生。

  深入了解东营,必须了解油田;深入了解油田,莫过于住进油田。

  庞大的油田,下辖若干个采油厂,每个采油厂都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会。东辛采油厂位于中心城区,厂部大院后侧,是有着近百栋住宅楼的庞大家属区,名为辛兴小区。2022年开春,在别处租住的宿舍到期后,我专门到辛兴小区踅摸了一户住宅。

  从此,就算住进了油田。果然出乎意料,生活在这里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辛兴小区整体呈“凹”字型,正门朝北,一条又窄又直的小公路,直冲深嵌在“凹”字咽喉处的大门;进到门内,正对东辛公园,一座有着假山、湖泊、亭榭、小桥和多个运动场的城市公园,占地220亩,相当于三分之二个济南泉城广场,归市政养护,却坐落于小区中央,属于“内园”。环绕公园的住宅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石油工人家属楼,如今物业管理已移交地方。有的楼体外墙还钉着“胜局清固X号”的牌子,就像企事业单位统计资产的铭牌,不过大多单位统计的是办公家具和电脑,这里统计的是楼幢。

  同时期,我在宁津念书时,学校里还是清一色的平房,包括高二那年新落成的三排新教室,红砖灰瓦,屋顶起脊,当时已经觉得高大上。谁知,250公里外的石油工人,已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不过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些只有五六十平的“温馨小屋”,住着未免有些局促。也正是因此,加上已经房屋老旧,小区里鲜见年轻人,他们大多搬出去住了。房前屋后,下棋的、打牌的,三五成群扎堆闲聊的,举目皆是老年人,每天进进出出,我甚至会产生置身老年公寓的错觉。

  这座规模庞大的“老年公寓”里,真的配建有老年服务中心,位于小区东北部,即“凹”字右上部分。我想,多数常住居民都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吧。具体如何服务,我没有看到,因为在搬入不久,老年服务中心以及相邻的车队等企业配套服务用房,随着旧城改造的一声令下,一夜之间夷为平地。放眼望去,几公里外的东营新区大数据港一览无余。工地边立起一块市政建设公示牌,从上面的平面图清晰看出,大体方正的辛兴小区从此缺了东北角。

  我租住的21号楼离正门不远,每天上下班为了躲避工地扬尘,便改道85号楼旁边的东南小门,步行2300步,在小区里七拐八绕抄近路,大约走1.3公里后,才可出小区、上大道。

  这1.3公里,见闻颇多,感触颇多。

  “快上班去吧,垃圾我帮你扔!”说这话的,是一位七旬老太,我与她并不相识。刚入住不久,一天早晨上班,我顺手把垃圾带下楼,走了很远仍未见到垃圾箱的影子,不得不询问迎面而来的路人“垃圾箱在哪里”。

  老人斜背一把长长的太极剑,看装扮是晨练归来。她说,往前走附近没有垃圾箱了,需要往西拐。她同时从我脸上读出了焦急。

  早就听说油田人素质高,此言不虚,这也并非孤例。一天傍晚下班,见一对老年夫妇在采香椿芽,都得七十出头的样子。老头儿仰着脸张着手站在树下,老太太爬上了高高的储藏室,站在房顶刚好够到树枝。

  嚯!这么大年纪,怎么上去的呢?“吃香椿吧?给你点,给你点……”我正在惊讶于老人登高,她已经送出了一份诚挚的热情,就像对待一个熟悉的亲友。然而,我们彼此并不相识。也许,只有我把自己当外人。

  我慢慢发现,种菜养鸡,享受田园,互通有无,是这些老年人的普遍爱好。储藏室旁边种着菜园、栽着果树,室内圈着鸡鸭和鸽子的不在少数。

  热情,且不排外,是油田人骨子里的潜质。六十年前的石油大会战,人们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共同创造了东营这座城市。居民之间是工友,更是战友,大多彼此熟悉。在小区听到最多的寒暄,是李师傅、杨师傅、张师傅,还有书记、主任、队长之类的称呼。

  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师傅”们,其实大都出身农村,当年被招工进了油田,端上了“铁饭碗”。在国有大集体中奉献多年,受教育多年,身为工人兄弟,比农民老大哥见多识广,素养也高。

  这素养,当然包括文化。戴着花镜,手摇蒲扇,坐在门前读书看报,是小区一道常见的风景。住在这里,我也享受到了油田的一项文化福利:常年有人按时投递《胜利日报·新生活》,户户都有,全部免费。小区里的邮政所,每周还向业主免费发放《快乐老人报》,快快乐乐前往领取的老人络绎不绝。

  一楼带院,是这个文化味十足的小区的统一建筑样式,徜徉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里,俨然村庄的样子。小区地面多用红色砖头硬化,砖缝里拱满茂盛的青苔,透出蓬勃的生命力。小区西南区域中轴线,是一条笔直的水泥巷道,北端正冲一楼住户小院的围墙,写有“泰山石敢挡”的一块青石,被镶嵌在墙面上。

  这样的风水物不止一处。一人高的落地招牌摆在一家店铺门口,老远就能看见“中医按摩”几个大字,循字望去,门楣上高高悬挂着两枚凸面八卦镜,就像两只眼睛,并不友好地瞪着几步开外两根粗壮的电线杆。有人说医易同源,丝丝缕缕的传统文化,透出昔日奋斗在盐碱滩上为祖国献石油的人们趋吉避凶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业主对家园的热爱。夏天雨水大,而小区地势低,常有人主动清理排水口的杂物;九月九剪石榴,可直到重阳节过后,小区绿化带里,还处处可见通红的大石榴挂在枝头,无人摘取;冬雪飘落,几乎每个单元门口都会在上班前被人义务清扫干净……

  但小区与他们的主人一样,毕竟年岁已高,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在通往便民市场的小路东侧,有一个高出地面的三角形花坛,棱角分明,花红柳绿,中央还安装了石桌石凳,既是一景,又能供人休憩。由此东望,一座楼的黄色山墙遭遇烟熏火烤的痕迹明显,失火人家黑洞洞的窗户敞开着,似乎在张着大嘴高声提醒:注意防火!

  岁月有痕,光阴无限。住在油田,读懂东营。

责编:唐梦琳
审签:马宝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