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玩梗盛行,让我们不会好好说话了?

··

  近日,“City不City ”席卷社交平台,成了时下最盛的“流量密码”。外国博主“保保熊”以一句语调魔性的“City不City 啊?”打卡中国景点并发布视频。在一众网友的模仿和演绎下,该梗迅速成为形容城市化、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词。

  博主“保保熊”最初创造“City不City”梗的视频。图源|抖音@保保熊

  网络玩梗是一种多群体共同参与的网络互动行为,作为符号的梗,被广泛传播和广泛应用于多场景。这些梗,为什么会在网上流行?

  梗,通过对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码编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玩梗,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

  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

  玩梗者受个人经历、生活经验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的输出一拍即合,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和再造。

  梗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其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笑点的制造。

  比如:

  我真的栓Q:来源于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谐音“栓Q”,但在网络语境中,它并不表示真正的感谢,而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吐槽,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极其无语的心情。

  配享太庙:用来表示对某个人能力的认可和高级的赞赏。

  显眼包:形容一个人做事爱出风头,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做法,到处“丢人现眼”。

  yyds:“永远的神”,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极度赞美。

  惹到我算是踢到棉花啦:形容性子软。

  网络玩梗是网络“新世代”自我意识的呈现和表达,是一定时期或特定场景社会大众心理状态的折射和群体情绪的流露,也是青年群体解读并再造文化的新景观。“网络流行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影响着公众的日常交流和话语表达。

  玩梗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方式。梗的可玩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表达的多义性,梗本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和语境,不容易受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互动双方在玩文字梗的时候尽管没有看到彼此的表情和姿态,但由于熟悉群体行为的习惯和语言风格,仍然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对他者关于梗符号的了解程度心领神会,由此直接关联着群体对互动内容的兴趣,从而决定群体参与互动的意愿和方式。

  玩梗让网民快速地辨别同类,感受到“你懂我”的群体认同,出于身份相同的认知,成员间的心理距离迅速缩近。在网络互动中,尽管双方“身体缺场”,素不相识,但只要能够输出同一圈层内的梗,马上就会获得“确认过眼神,我们都是对的人”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网络玩梗完美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它流行的原因之一。

  构建更为广阔的自我表达空间。非语言符号的玩梗包含图片和视频等在内的各种视觉化符号,群体可以更加轻松随意地利用图片梗和视频梗构建更为广阔的自我表达空间。网络用户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了梗的意义,他们根据自身对梗蕴含的意义的理解来应对梗本身以及不同的情境,并随着互动过程而不断修正和创造梗。

  玩梗具有排他性,有些人乐在其中,有些人不知所措。不同的亚文化圈层之间存在话语鸿沟,有时,“圈内人”和“圈外人”之间的梗,可以互动交流但是未必能真正地理解与共情,于是就有了“圈地自萌”现象。同一圈层文化内部的梗,饰演着元语言的角色,具有模糊性和任意指代性,其指代的内容丰富,包含的情感多样,也是内部成员对梗不断拼贴重塑的结果。正是这类以内部成员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有着严重的群体倾向性,并伴随着强烈的私密性和排他性。

  “文字失语症”。有些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越来越单调匮乏,甚至依赖网络流行梗、表情包等进行交流。2019年,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有七成受访者感觉自己语言越来越贫乏,遇到好笑的事只会说“哈哈哈”。

  文字本真意义的消解。梗不追求表达的清晰和准确,也驱使着玩梗者不再追求交流意义的准确。网络流行梗的形成一般是依靠拼贴、戏仿等手段,实际所指常常与表面意思截然相反。在用网络流行梗进行交流时,表情包和固定化的文字成为传播中介,越来越少调用其他的词汇和语句,逐渐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部分玩梗以低下的感情姿态,在俗气而直白的“土味情话”中暗含笑点,使梗脱离最开始的传播语境,衍生出新的意义。如“耗子尾汁”是指“好自为之”,“夺笋哪”是指“多损啊”,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

  群体与代际隔阂。不同的网络流行梗都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无形中也为外来者设定了一道边界,在使用和不用“梗”的群体间产生了区隔,阻碍了彼此间的交流。而由于“网络玩梗”的常常是年轻群体,也很可能引发现实中的代际隔阂。群体成员不愿意看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详尽的表述而无人愿意倾听的尴尬局面,他们认为用简单的符号概括一切的高效率表达更匹配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从而形成了网络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症。

  不良价值取向。网络玩梗缓解了生活压力,也具有鲜明的抵抗态度。例如,“996、007”是对加班文化的抵制。但这种亚文化抵抗,在满足了大众的情绪宣泄后,却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还有一些对抗主流价值观的梗:“三年血赚,死刑不亏”;一些消解社会新闻严肃性、不尊重受害者的梗:“化粪池警告”。凡此种种,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长此以往,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

  梗文化的盛行,影响着网络“新世代”自我表达、话语重塑、价值形成和行为交往的方方面面。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梗的娱乐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传递,梗文化也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众的判断和思考。一些恶搞、调侃的梗看似趣味十足,实则空洞无物,这些烂梗出圈后扩散至大众,掀起大众狂欢、甚至走向烂俗。如何避免过度追求娱乐,在娱乐中沉沦,依然是当今网络时代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责编:尹荣耀
审签:朱仙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