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重现“烨之园”——散文家刘烨园辞世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举行
··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作为中国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之一,刘烨园散文作品思想深邃,文笔冷峻,宛若寒冬初雪,“新鲜而忧郁”。他提出的“新艺术散文”概念,自觉地促成了多次关于作家文学格局、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的讨论与创作实践。
2019年6月30日,刘烨园因病逝世,享年65岁。2024年,是刘烨园辞世五周年,为纪念这位当代著名散文家,12月14日-15日,“大地重现‘烨之园’——刘烨园辞世五周年纪念会”“刘烨园的精神传递——王开岭、王月鹏、刘荣哲散文新集分享会”系列活动在青岛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本次活动由青岛文学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主办,李向群、高建刚、白峰、刘荣哲、房广星、黑陶、王开岭、张国钟、东紫、王月鹏、闫先会等资深编辑、散文家、评论家到场,与广大读者分享了刘烨园生前点滴往事、创作风格、精神内核及人格魅力等。
刘烨园,当代著名散文家,1953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先后在广西河池、山东滕县务农、做工。1978年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曾从事中学教师、记者、编辑、专业作家等职业。他是从散文的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兼具强烈的形式创造、深刻的生命投入和厚重的历史意识。著有《途中的根》《栈——冬的断片》《领地》《精神收藏》《在苍凉》等散文随笔集。2019年6月30日,刘烨园因病逝世,享年65岁。
纪念会上,刘烨园作品编辑李向群首先回忆了与刘烨园的交往经历,“1995年,我在珠海出版社当编辑时,责编了烨园老师的《领地》,特别喜欢他的文字,有重量、有性别,有一种打不垮的战士精神在里面。我也写了文章推介他的作品,能为一位优秀作家当责编是图书编辑生涯给予的特殊馈赠。在他离去后,我又有幸为他的两部作品《一生与某日》和《夜在当代讲述什么》担任特约编辑。读懂烨园老师是不容易的,他的文字对读者有要求。他是一座矿藏,我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与刘烨园交流密切的高建刚,特意找出两人往来的13封信,他说,信里的内容,跟书有关的占了一多半,“烨园老师的文本表面看上去是一种难度写作,但实际不是,那就是一个文字塑造的无法解剖的特殊生命体。他对历史、哲学、艺术、政治、中医等甚至植物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他的精神整体,在他的散文叙述中凝重而自由地呈现。应该说,他是用元气在写作。”
白峰同样认为,刘烨园的散文是他未完成的“大作品”的碎片。这些碎片,白天是看不到的,但是到了晚上,就会星星点点照亮夜空,点燃我们心中的那把火,“我想只要烨园的文字还在,就一定会薪火相传。”
在曾是刘烨园学生的刘荣哲看来,烨园老师还是一位杰出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从我十七八岁开始,就经常聆听他的教诲。他谈哲学、思想、各门类艺术、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他讲真正的作家,是为文学史写作的。每次谈完后,我都激情汹涌,夜不能寐。后来,我办文学班时,常请他讲课。无论对一个班的听众,还是某一两个向他请教的学员,他都像是一团火,有教无类。什么样的话题到他口中,都变成了境界很高的话语,能激活人的神性的话语。许多人听后都感慨不已。如果烨园老师继续当老师或者编辑的话,我想可能会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房广星表示,文学也好,教育也好,其实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我跟烨园老师交往了三十年,在跟他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精神的滋养。他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冷’,而是非常温暖细腻的一个人,这份温暖和细腻,不光表现在做人上,也表现在做学问上。他说过‘没有一种环境是我不能生存下来的’。”
黑陶从独特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思想魅力和独特的文学魅力三个角度回忆了刘烨园,并表示,一个人的语言形式,就是他内在的生命结构和生命特征的外化表现,烨园老师的文字就是他个人的生命肖像,充满了精神力量。只要认真阅读,就能感受和领会到这种力量。
王开岭认为,作家和作家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技术,不在于风格,而是选题,是你的精神注意力,是你所关注的事物。烨园的选题决定了他的气象和格局,他在文字中释放的能量,是旁人很难具备的。
王月鹏表示,刘烨园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虽然过去了30多年,但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和启示,汲取新的精神营养。“烨园老师说文学是最公正的,你怎么对待文学,文学最终就会怎么对待你。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谈论文学,在思考文学。他是用生命去写作的。他的作品,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都交付给时间。”
闫先会表示,跟刘烨园相识于30年前,“可以说,他是我的人生导师,他的话无数次左右了我的人生选择,来自他的影响绵延不绝。我一直在努力,试图兑现烨园老师那句话‘在自己的命运里完成自己’。五年过去了,我总是不经意间想起他,很怀念、很怀念……”
张国钟表示,烨园老师把自己带进文学圈子。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一个向导,是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王丽萍同样回忆了刘烨园为其授课的经过,“他说,文学作品应该是狼牙棒。文学创作,不怕慢,就怕站。要去做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事情……今天来参加这场活动,听到师友们追忆烨园老师,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与烨园老师的精神长谈,也算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最后,东紫首先感谢大家赶来参加纪念会,“随着时间流逝,烨园老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变得越来越重,他的文字也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对文字的认可,对精神的激赏,是对作家最高的尊重。文学需要言说,没有扩散,再好的作家也会被时代遮蔽掉。我们知道他文字的分量,知道他精神的可贵,所以就想让更多人阅读,让他的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也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出发点。我个人的体会,烨园老师对待文学的态度以及他的作品本身,既如同灵魂洗涤剂,又似炭火,洗去我们灵魂上的油污,也能烘烤我们内心里的阴霾和霉变。”
臧杰也表示,重要的作家未必会被很多人爱戴,但是可以被反复讨论的。烨园老师反对“大而化之”对事物本质的冲淡,他始终在用不断累加的能量,实现自己的文本,他汇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极限的表达。这两场活动,是刘烨园文学精神的延续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