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劳务合作社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瞄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鼓励劳务合作社吸纳农民工“家门口”就业,走出一条农村闲散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有效路径。

“我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通过劳务合作社,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一天能挣100多块钱,真是太好了。”梯门镇海子村村民孙会英说。

“我们镇种植蔬菜大棚的较多,大棚用工量大,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找不到人,而又有不少村民找不到活干,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妇女。”梯门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华平说,“针对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这一现象,积极向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争取在梯门镇开展劳务服务试点工作,梯门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全县率先探索开展了‘党建+劳务合作社’模式,成立了劳务合作社,把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周边村的闲置劳动力和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民组织起来,为梯门各大特色农业片区和移民创业园提供种植、采摘、运输等劳务服务。”

为满足种植大户的用工需求,梯门镇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党委劳务服务党支部和劳务合作社通过采取入户走访调查,摸清全镇各种植大户的用工情况,建立劳务人员储备库,根据各种植户用工数量、时长、工作周期等对所有劳务人员进行分类,精准服务园区用工和务工双方,为管理季、收获季劳务用工提供数据支持。

该劳务合作社在承接用工订单后,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达到社员,由合作社工作人员统一组织社员进棚务工,在保障迅速为种植户等用工主体提供劳动力资源同时,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社员的出工需求。目前,已有3850人纳入劳务人员储备库名单,进棚务工群众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劳务合作社的成立,真正起到了带动农村闲散大龄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增收、助力产业发展,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劳务合作社负责人王兴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社员每人都有一门拿得出手的技术,才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梯门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华平说,“针对首次进棚务工人员有一定劳动力,但对果蔬管理、种苗嫁接、开花授粉等技术并不擅长这一情况,依托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课程,精准开展特色农业种植、授粉技术、农业管理等技能培训,既满足了种植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让社员真正能掌握一门技术。”

“培训不收一分钱,让我掌握了技术,还给生活补贴费,真是感谢劳务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社员谷吉兰说。培训后劳务合作社积极调配工作,谷吉兰算了笔账,上月收入2300元。

“不仅共享了劳动力,还免费进行了培训,劳务合作社让我省了不少心,过去一到农忙时节,找员工成了我最头疼的事,现在有了劳务合作社,再也不用为招工发愁了。”梯门镇东瓦庄特色农业片区种植大户秦笃峰说。

为保障劳务合作社健康发展,打响劳务合作社品牌,梯门镇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党委劳务服务党支部进一步规范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合作社劳务服务标准,社员每到一家种植户,采取计时打卡的形式,计算劳务时长,种植户根据劳务时长计算工资,社员实现日收入90-120元。同时,劳务合作社工作人员定期走访种植大户,详细了解社员工作情况,并做好用工人员的评价反馈,确保劳务合作社规范管理、高效运行、精准服务。

“近年来,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工作,采取‘公益性岗位+劳务合作社’的形式,努力让城乡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增收,助推全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孙凯说。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