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八一特辑丨我是仪仗兵

··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张大卫 威海报道

  “起步准备——齐步走!”又是一年八一建军节,在祖国万里海疆的东端——威海荣成,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荣成籍仪仗兵重新相聚,回到了他们军旅生涯的起点。

  自1963年起,从山东的这座滨海小城,先后走出了100余名仪仗兵。他们中,有人刚到而立之年,有人已白发苍苍,但当熟悉的口令响起来,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与众不同的气质便立即显现了出来。

  这片土地上的热血青年有着怎样的特质?仪仗兵的精气神儿为何能够在这里代代传承?全国唯一一家县级的以仪仗兵为主题的“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为何落地这座小城?建军节前夕,海报新闻记者走进荣成,走近这群仪仗兵,讲述他们的激情,荣耀与代代传承。

  他们被誉为行走的“中国名片”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10年的执行队长生涯中,于祥杰无数次重复练习这句话,一次次在执行司礼任务时高声喊出这句话。

  执行队长是仪仗队伍的总指挥,是检阅场上的“定海神针”。

  在“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里,于祥杰的照片最多,因为他作为执行队长,参加的司礼任务最多。而在于祥杰看来,作为仪仗兵最大的感受是执行任务时的专注。“因为仪仗兵代表了国家,是不允许出任何错的。”于祥杰坦言,身为执行队长,每次执行司礼任务时,自己的心情不是紧张,也不是激动,“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和专注,几乎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只有圆满完成任务后,才有些许的放松。”

仪仗队执行队长于祥杰

1989年,马里共和国总统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穆萨·特拉奥雷访华,检阅三军仪仗队。(左一为于祥杰 受访者供图)

  15年间,于祥杰见证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

  1997年香港回归,仪仗队有50名队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特区政府成立仪式,于祥杰是仪仗方面的组织者之一。

  “当时要求0点0分必须升五星红旗。对于队员来说,练习动作不是难事,难的是很多环节需要和英方沟通协商。然而最初的协商并不顺利,英方领队一直说No、No,我们的练习很被动。”于祥杰回忆,此时英方仪仗领队提出,中英双方仪仗队员比站功,谁站得时间长就听谁的。“当时天气湿热,英方领队认为来自北方的仪仗队员不适应这样的天气,他们自认为必胜无疑。”

  于是,一场无声的比拼在交接仪式前开始了。

  结果,站了40分钟后,有1名英国队员晕倒;站了70分钟后,有3位英国队员晕倒……整整2个小时过去了,中国的仪仗队员纹丝不动。

  经过此番较量,英方对中国的仪仗队刮目相看,在后续的合练中非常配合。

  “7月1日0点0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倍感自豪!”于祥杰脸上洋溢着自信。

  在这些仪仗兵中,有一位特殊的仪仗老兵——王俊光。他没有参加过国庆阅兵,却在1984年、1999年、2009年三次担任国庆阅兵教练,目送自己带的兵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这三次,王俊光担任的都是女兵方队的教练。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王俊光担任女兵方队第一排面的教练;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他担任的是女兵方队的总教练。

1999年,王俊光担任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女兵方队总教练。 (受访者供图)

2009年,王俊光担任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女兵方队总教练。 (受访者供图)

  王俊光介绍,仪仗队员站军姿要纹丝不动站立3小时以上,正步训练要百米不差分毫、不差分秒,小腿绑着4公斤重的沙袋练,一练就是成百上千次。仪仗队员每人每年最少要穿破七双马靴,两年流的汗水将近1吨。

  步入新世纪,三军仪仗队官兵走出国门,被誉为行走的“中国名片”。

2017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右为曲江涛。 (受访者供图)

  201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三军仪仗队参加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其中就有曲江涛。

  曲江涛身高1米92,2012年入伍。他多次走出国门,参加过“巴基斯坦日”阅兵式、白俄罗斯国家独立日阅兵式、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等重大活动。

  “在检阅场的时候眼神是不能飘的,虽然看不到两边,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仪仗队所到之处周边群众的欢呼声。”曲江涛说,“这是我最骄傲的‘高光时刻’,发自内心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知道我当上仪仗兵,家人朋友们见到我爸妈就问,孩子这周有啥任务呀,然后大家就等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执行任务的我,这是我父母最骄傲的‘高光时刻’。”曲江涛说。

  为什么这里“盛产”仪仗兵

  “我是1980加入仪仗大队,这是仪仗大队第一次从地方征兵,老乡周承通是我的老班长。”王俊光说道。

  “我是1983年加入仪仗大队的,听说很多老乡都当上仪仗兵,我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有幸被选上。”于祥杰说道。

  说起入伍的点滴,一下子打开了这些仪仗老兵们的记忆阀门。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仪仗兵用铿锵的步履走出了大国的自信与威仪。在这支队伍里,“荣成兵”从未或缺,接力前行。从1963年起,先后有100余名荣成籍的士兵被选入仪仗队,有200多人次立功、授奖、获评优秀士兵、五好战士等。

  “我们是老乡,又是战友,同扛一把枪,吃过一锅饭,有的是同一时期的战友,有的是不同时期的甚至没有见过面,只要说起来就倍感亲切。”王俊光说道。

“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

  正是在这种浓浓仪仗情怀的感染下,在荣成有关部门和众多荣成籍仪仗兵的帮助下,荣成市民营企业家张智创建了全国唯一一家县级的以仪仗兵为主题的“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

  “荣成籍的仪仗兵不仅数量多,而且素质高,为了宣传荣成仪仗兵的事迹,弘扬社会正气、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我们创办了这样一个场馆。”“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馆长张智说,“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主要展示仪仗部队发展历程、国旗知识和“国旗卫士”事迹以及荣成仪仗兵风采风貌,目前已经成为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教育以及中小学研学的重要场所,也让一代又一代的荣成青年自小在心中种下了从军报国的梦想。

  “打起精神,起步准备。”2024年7月,荣成市第十二中学国旗班的训练正在加紧进行,学生们的教练正是荣成籍退役仪仗老兵周承通和李新福。

  虽已年过六旬,但两位老仪仗兵英姿勃发,神采奕奕,军人风采丝毫不减。

李新富在指导荣成市第十二中学国旗班的学生们齐步走。

周承通在指导荣成市第十二中学国旗班的学生们训练。

  周承通,1978年入伍仪仗大队;李新福,1982年入伍仪仗大队,两人于1999年转业到地方工作。虽然已经退役二十多年,但是仪仗兵的情怀和气质在他们的身上从未变过。

  正是在周承通和李新福两位教官的教导下,荣成市第十二中学国旗班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了一次次精彩亮相。

  大国仪仗·荣成兵展馆建成后,这两名荣成籍国旗护卫队老兵第一时间请缨担任义务讲解员。他们说:“把我们曾经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教给孩子们,给孩子们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

责编:刘 旋
审签:田连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